毛培春,1991年出版的《盱眙县志》和200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人物志》有介绍,但都没有讲到毛培春烈士的忠骸安放何处?又怎么安葬在中国共产党最早、级别最高的“四八”烈士陵园中?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考证,并与毛培春牺牲地的陕西省洛川县政府、民政局、县志办、延安市志办、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进行沟通了解,现介绍如下:
一、保卫延安的无名英雄——毛培春烈士
据《江苏省志·人物志》载:毛培春(1917~1948)盱眙县盱城镇人,烈士。1935年春考入国民政府军政部医务署,分配在南京中央军人模范监狱当看护。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与八路军驻宁办事处有了联系,民国26年春,毛培春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政部浙江后方医院工作。次年初,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在七里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受训。
民国28年9月,他受保安处派遣,到国民党统治区做秘密工作,先到陕西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何绍南处,后到洛川,找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余振东,经余振东的妻弟张青介绍,到胡宗南西安宪兵司令部特高组任少校参谋,参加以张青为组长的特务组织“延安内线组”。民国31年,以余振东为首的“特联汇取站”成立。毛培春因能经常提供延安方面的一些“情报”,深得余振东、张青的青睐,逐步成为左右该站的重要人物。当年秋,地下交通员马应海作其助手,毛培春如虎添翼。因而,经过中共中央审查过的过时情报,不时地送到余振东手里又转给张青。这些特务头子欣喜若狂,对孟西山(毛培春)嘉奖晋级,洛川军统特务组兴帮才对其拉拢,他们之间有了交往。兴帮才透露了隐藏在延安华丰皮革厂的十几个特务名单。延安获悉后,予以清除,此举为保卫延安的胜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年后,随着斗争的逐步深入,毛培春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怀疑,兴帮才仍在孟西山身上作文章,他派一个姓马的特务,冒充马应海之堂弟赴延安侦察。毛培春发现兴帮才的这个亲信去向不明,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他要马应海连夜赶到延安跟踪。那个特务已经找到了马妻,因联络暗号不对,被轰出去。此时,马应海到家,遂将特务处决。
民国32年,蒋介石又一次发动反共高潮。延安原获悉胡宗南以一个师兵力向爷台山进犯。毛培春亲临前沿阵地核实,对方不是一个师,而是两个师组成一个加强师,还有其他部队配合,军事配备很强。他立即派马应海送出情报。守卫延安的部队火速增派新编第四旅、教导第二旅和教导第四旅急行军,迅速占领爷台山有利地形,全歼进犯之敌。两年后,毛培春深感兴帮才是隐患,于是有意和他磨擦迫使张青把兴帮才远调新疆。不久,余振东调到西安,毛培春成为张青在洛川和耀县的主要“依靠对象”。民国36年3月,胡宗南集中34个旅23万人进攻延安,西安宪兵司令部特高组同时被派前往。作为张青的代理人毛培春,随行前先到西安,从张青那里得知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军事部署、路线和武器装备,以及派遣的特务名单,遂将此重要情报送到延安,中共中央于3月19日上午主动撤出延安,诱敌深入,待机歼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瓦子街大败敌军。胡宗南部队败退即将撤离陕北时,毛培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随胡部第十七师于4月22日最后撤出延安。4月25日,该师从铜川向南抢渡洛河时,毛培春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31岁。
据《盱眙县志》载:毛培春,民国6年(1917年)春出生在盱城宣化街察院头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毛慰轩任县钱粮柜里书,长期在外,母早逝,培春和兄培鑫、妹培英3人,在家随外祖父读私塾。民国22年(1933年),他毕业于山上小学时,父亲被解职,于是,到城内健民医院当学徒……
1982年,中央民政局两次派马应海来盱,毛培春家属被追认革命烈士家属,所在地居委会命名为“培春居委会”。
据《洛川县志》载:毛培春(1917~1948)江苏盱眙县人,原籍安徽。出生于贫农家庭,小学毕业后,入医院作看护,初在南京国民党监狱时,对关押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积极帮助,并献身于抗日救亡工作。后至延安,就学于陕北公学。民国27年(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受党组织委派,赴国民党反共前哨地区洛川从事艰苦的地下工作。在国民党53师任职,为边区红军提供了国民党驻军的活动情况和胡宗南进攻边区的时间、路线等大量可靠情报,屡著功绩。1948年春,奉命随国民党溃军南逃,4月25日行至洛川石头一带,遭敌机轰炸而牺牲。时年31岁。忠骸安厝于县城南门外。
1949年9月中旬,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安厅负责人撰词立碑,以慰英灵。后忠骸迁往延安革命烈士陵园,洛川陵园仅有纪念碑一座。
“四八”烈士陵园毛培春墓碑载:毛培春(1917~1948年)江苏盱眙人。1937年到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训练班第一期学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派往宜川阎锡山部搞隐蔽工作。后到绥德、榆林、洛川、耀县等地做情报工作,并加入军统,任军统西北特侦站洛川组负责人。1945年7月爷台山反击战以及以后的沙家店、宜川瓦子街等战役中,为我军传送了重要的军事情报。1948年4月25日,奉党组织使命随敌南撤时,不幸牺牲,时年31岁。
二、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寝,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延安市区北7公里的李家洼。陵园背枕青山,松柏环绕,面对延河。整个陵园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九人,因云雾蔽日,迷失方向,飞机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叶挺军长夫人、儿女和四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四八”空难,震惊中外,举国悲恸。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边区参议会决定休会一日,通令全边区降半旗三日,停止娱乐半月。
4月19日,延安各界三万余人在飞机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延安东关机关的西北角。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对陵园进行了严重破坏。次年,延安光复,边区政府修复了陵园。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重修“四八”烈士陵园,并将张浩、关向应等人入园安葬。陵址在王家坪。“文化大革命”中,陵园又遭劫难。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李家洼。1992年5月12日,国务委员李铁映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之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经过扩建整修,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陵园占地约3.6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具有中国陵园的建筑特色。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陵园。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山坡上,塔高19.46米,代表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墓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首排有秦邦宪(“四八”烈士之一,又名博古,原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社长,时年39岁)、关向应(中共中央委员、八路军120师政委,1946年在延安病逝,终年44岁)、叶挺(“四八”烈士之一,新四军军长,时年50岁)、王若飞(“四八”烈士之一,中共中央委员,时年50岁)、张浩(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2年3月病逝延安,终年45岁)、邓发(“四八”烈士之一,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时年40岁)、靳道松(湖北阳新人,1928年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关中分区保安科长,1938年在中央党校学习,返回关中途中遇敌机牺牲,时年28岁)、郑耀南(山东掖县人,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一旅旅长,后在中央军委一局社会部工作,1946年病逝,终年38岁)。
第二排有杨森(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副军长,1936年4月牺牲于山西中阳,时年28岁)、朱宝庭(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陕甘宁边区参议员,1947年1月病逝于安塞县,终年67岁)、毛培春(江苏盱眙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五三师任职,从事情报工作,1948年在洛川牺牲,时年31岁)、黄齐生(“四八”烈士之一,贵州老教育家,王若飞之舅父)、任作民(中共西北局秘书)、王凌波(行政学院副院长,1942年病故于延安)、杨松(《解放日报》总编辑,1942年11月病逝于延安)、李少华(“四八”烈士之一,十八集团军参谋,29岁)、施章(上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去苏联学习,出席中共六大。曾在中央组织部、社会部工作,1940年病逝于延安,时年47岁)、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49年9月在安塞县山中烧木炭,因炭窑崩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终年28岁。)
第三排有温吐秀(毛泽东之妻贺子珍的生母,病逝于延安)、叶扬眉(“四八”烈士之一,叶挺之女)、李秀文(“四八”烈士之一,叶挺夫人)、叶阿九(“四八”烈士之一,叶挺之子3岁)、赵登俊(“四八”烈士之一,秦邦宪随从副官)、魏万吉(“四八”烈士之一,王若飞随从副官)等11人。
毛培春的碑文
三、烈士忠骸迁入延安“四八”陵园
1948年4月,国民党部胡宗南部队败退即将撤离陕北时,毛培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随胡宗南部第十七师于4月22日最后撤离延安,4月25日,该师从铜川向南抢渡洛河时,国民党的飞机误炸自己的部队,毛培春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31岁。忠骸厝于洛川县城南门外。1949年9月中旬,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安厅负责人撰词立碑,以慰英灵。后忠骸迁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寝,那毛培春的忠骸怎么能迁入并和张思德等著名英烈并排安放。本人认为:毛培春烈士的忠骸能迁移至“四八”烈士陵园,主要原因是:贡献重大,身份特殊。
“贡献重大”:一九四七年延安保卫战能够取得胜利,与毛培春等提供的大量的准确情报是分不开的。韶关学院历史组黄至正等人的研究报告《从延安保卫战探寻国共两党内战胜负的原因》中载:“在西北宪兵司令部任特高参的毛培春(化名孟西山)提供的进攻陕北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包括参加部队、多少兵力、洛川特务机关住地、保警队等情况”,共产党的情报、渗透策反工作打进了国民党的心脏,隐蔽战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共情报和保卫工作纪实:中国秘密战》151页载:“毛培春早已经过共产党情报培训,当然能够顺利地考入军统训练班,而且学业出色。从第二个情报训练班毕业后,毛培春加入军统,被派到洛川任宪兵司令部特高组组长兼任耀县特高组组长。身处敌营的毛培春一直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硬是全凭记忆,向边保提供了训练班学员的全部名单。这些特务刚刚进入边区,就全部被边保掌握。”
毛培春“1945年7月,爷台山反击战及以后的沙家店、宜川瓦子街等战役中,为我军传送了重要军事情报。”
“身份特殊”:郝在今在《中共情报和保卫工作纪实:中国秘密战》第94页载: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在延安城外的七里铺举办第一期侦察干部培训班,而后又连续举办七期,培训了大批情报侦察干部。由此有人戏称七里铺是共产党情报人员的“黄埔军校”。同期学员前云南省常务副书记李启明(李克农女婿)回忆:“一期学员毛培春,离开共产党的训练班,进入国民党的训练班。毛培春化名进入军统的兰州训练班,又受军统派遣侦察共产党。成为打入敌军内部的双重间谍。”郝在今《中共情报和保卫工作纪实 中国秘密战》第347页载:“打入国民党部队的毛培春,一直暗中向边保传送情报。1949年4月25日,国民党飞机误炸自己部队,毛培春不幸丧生。痛失情报英才!共产党边保、国民党军统,敌对双方都为毛培春举行追悼会。”
毛培春烈士忠骸何时移至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的?
一九五七年中共中央决定重修“四八”烈士陵园,陵址选在王家坪,同时决定将张浩、关向应、毛培春、张思德等烈士入园安葬,毛培春烈士的忠骸是1958年由洛川烈士陵园移至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洛川陵园仅有纪念碑一座。
在洛川陵园的毛培春墓碑
综上所述,毛培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培养的第一批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革命战士,是一位杰出的情报战线上的勇士,为保卫延安和爷台山反击战、宜川瓦子街以及沙家店等战役,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毛培春烈士的忠骸迁移到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安葬,供人们瞻仰、凭吊,是对烈士生前功绩的肯定。毛培春同志虽然离开我们近70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进取,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