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清明时节祭先烈 > 探本溯源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为谁执绋抬棺?

日期:2020-04-01         文章来源:红云原创         作者:纪方 大川

5e843d1262284.jpg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纪念碑

残酷的战争岁月里,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每当获悉党内和革命队伍中有同志流血牺牲的讯息,毛泽东都会伤心和难过,只要有时间他都要亲自去参加追悼会,有时即使去不了,也会以送挽联、发唁电、写祭文、致信、题词等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在延安时,当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他亲自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会,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并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无论思想内容, 还是语言艺术都堪称典范的纪念文章 。

您知道吗,毛泽东当年在延安还为一位烈士执绋、抬棺。这位烈士是谁呢?他为什么享受如此殊荣呢?在清明节前夕,我们到位于延安城北李家洼的四八烈士陵园,拜祭了这位“工人先锋,战士楷模”的张浩。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寝地,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墓园,穿过纪念塔。来到陵园最高处的烈士墓台,台分三层,在第一层的墓台上烈士张浩的墓碑屹立于此。

5e843810bcb9c.jpg

任一二九师政委的张浩

肩负回国重任

张浩1897年出生在湖北黄冈,原名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他长期在白区工作,曾两次入狱,两次赴苏联。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张浩担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10月,张浩奉共产国际指示,带着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两套与共产国际直接联系的密电码,化名“张浩”,离开苏联,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回国。经过艰苦跋涉,于12月初来到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见到了长征后刚到陕北的中共中央领导。

毛泽东见到张浩十分高兴,他紧紧地握着张浩的手,风趣的说:“我们的工人朋友啊,转眼就10年没见了,听说你为革命吃了不少苦,是你给我们送来了共产国际的指路明灯,还有一双顺风耳呀。”随后,张浩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他说:“共产国际决定改变过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今后各国党都要根据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去。共产国际今后只对共产主义运动实行总的政治上的领导,在基本的政策和策略问题上给予各个共产党以指导。”

接着,张浩又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讨论通过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内容及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对《告同胞书》的高度评价等情况作了详尽汇报。

听完汇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非常高兴,认为共产国际的指示与中共中央在长征路上坚持的北上抗日方针是基本一致的,完全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同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告同胞书》中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方针。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张浩在会议上传达了上述内容。张闻天在会上作了《政治形势与策略》的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战略问题的报告,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全面阐述。

避免中央分裂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张浩向中央请求分配任务。中央决定,由张浩作说服张国焘率四方面军北上的工作。

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另立的“中央”,没有经过党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更没有向共产国际报告,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切重大问题、组织变动都要经过共产国际的批准。毛泽东知道,张国焘比较听共产国际的话,感到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张国焘的工作是最合适的。

张浩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致电张国焘,说明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

张浩的电报令张国焘心里惶恐不安,但他心存侥幸,幻想共产国际代表张浩能支持他。他以“党中央”名义给张浩发电,称中共中央是“假冒党中央”,但他表示“党内争论请国际解决”,这就给张浩的工作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为配合中共中央做出的这个决定,张浩致电张国焘和随四方面军行军的朱德,称“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张浩的电报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无疑是当头一棒,再加上及朱德、徐向前等人的坚决斗争,张国焘终于感到如再一意孤行,带部队南下,他就要背负“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罪名。在中央红军北上节节胜利的同时,张国焘南下处处碰壁,使他在政治上成了孤家寡人,过去跟着他跑的人也改变了态度,广大指战员要求维护统一,北上与中央会合的呼声日渐高涨。

这一时期,张浩单独或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联名给张国焘等人发了数封电报,要求他们取消另立“中央”,尽快率部队北上。6月6日,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8月3日、9月3日,张浩、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又联名给朱德、张国焘发电,欢迎他们前来会师,并说为“注重目前团结,过去的争论一概不谈”,还说,张浩将亲自到前方去迎接他们。

9月27日,张国焘最终决定率四方面军北上。10月19日,张浩从保安启程,代表中共中央到宁夏同心城迎接二、四方面军。随后,张浩在红四方面军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向广大干部介绍了党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意义。

在争取张国焘率左路军北上的过程中,张浩利用自己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对争取张国焘北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除有党史记载和有关老同志的记述外,张国焘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回忆》中也说,他对张浩“极为看重”。

可以说,张浩帮助中央做了团结四方面军的工作,促成了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

工作殚精竭虑

1937年8月,张浩担任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职务。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张浩又被任命为一二九师政委,同师长刘伯承率部参加指挥了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5e843a863e176.jpg

1937年9月,张浩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任弼时等在陕西云阳

后排左起:任弼时、刘伯承、张浩;前排左起: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欧阳钦夫人蔡银香。

1937年年底,张浩因脑伤时常发作,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刘伯承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张浩的严重病情,建议将他调回延安治疗,另派一位同志到一二九师任政委。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张浩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一二九师政委一职,这是此后出现“刘邓大军”的由来。

1938年2月底,张浩从前线返回延安。他拖着病体积极开展工运工作,把工人运动和党的抗日总方针、总任务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工人干部,让更多的工人参加抗战。

张浩不仅积极办学,还著书立说,编写职工教材。他根据自己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写出了《职工问题》《关于抗战中职工运动的任务》《持久抗战中的职工运动大纲》等一系列教材。

5e84398b56c9f.jpg

张浩与次子林汉南(右,1947年在东北牺牲)、三子林汉雄(左)在延安。

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浩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0年4月30日,张浩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发表讲演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讲台上,从此卧病在床。毛泽东多次看望张浩,嘱他安心养病。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有关方面准备送张浩去苏联治病,但当苏联派来的飞机飞抵延安时,张浩却谢绝了,执意让革命烈士和革命干部的子女乘机到莫斯科学习。

为党虽死犹荣

1942年3月,张浩的病情继续恶化,在弥留之际,他坚持不作遗嘱,只是说:"我奋斗了20余年,现在看到了曙光。如果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他恳请党中央,死后将他埋葬在文化沟的桃花岭。巍巍的桃花岭,松树郁郁苍苍,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驻地杨家岭隔河相望。他无限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后来,党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泽东还情意深情地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吧!"表示了对张浩的敬重。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病逝,时年45岁。第二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讣告,并专发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中共中央负责人李富春、彭真、邓发以及林彪等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往料理后事。

5e844229b44a6.jpg

出席张浩追悼大会的中央领导人,左二起:邓发、李克农、杨尚昆、贺龙、任弼时、陈云、张闻天、毛泽东、高岗

当日下午,中共中央成立了张浩治丧委员会,遗体移入延安中央大礼堂,供人们瞻仰悼念。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毛泽东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5e843b0bcaca3.jpg

毛泽东为张浩书写的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

3月9日,张浩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大门外的广场上隆重举行。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执绋安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

5e843b6367946.jpg

毛泽东(抬棺者第一人)、朱德、任弼时、林伯渠(抬棺者第二人)、杨尚昆(抬棺者第四人)等为张浩抬棺

右第一人为张浩夫人涂俊明,右第二人为林汉雄

毛泽东还亲自为张浩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在党的历史上,在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享受了这一殊荣。

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迁往王家坪,并将张浩、关向应等人入园安葬。“文革”中,陵园又遭劫难。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延安城北李家洼现址。今年上级拨款维修,在新冠疫情高峰刚过,园区就立即复工。我们前去拜祭时,工程正进入收尾。经过扩建整修,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5e843d7ea5c65.jpg

坐落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的张浩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