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持之以恒,以毕生的精力克艰攻难,那么就会迸发出强大的爆发力,也必然会取得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翻译家、海伦·斯诺研究专家安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50多年来,他倾注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和对我党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译介,特别是对斯诺和海伦·斯诺开创性的研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极高评价,为中美两国人民民间友好交流架桥铺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21次赴美国访问、讲学,协助政府和民间建立了许多友好城市、友好学校。1985年被授予斯诺故乡“堪萨斯城荣誉市民”称号,1995年荣获美国“20世纪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海伦·斯诺故乡“锡达城荣誉市民”称号。
译坛深耕铸辉煌
安危,陕西省扶风县人。1966年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担任英语翻译,曾任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中美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席。他长期在外事部门从事英语口译、笔译及业务审稿工作,曾为来访的英国首相卡拉汉、美国总统卡特、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基辛格等2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作过翻译,出版译著、专著21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论、译文100多篇,计400多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74年到2020年,安危为西北地区的两省六市13个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所有文字、图片及实物介绍进行了英文翻译,其中包括“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等。
对革命纪念馆介绍的文字翻译,与一般的书稿翻译不同,它以汉英对照的方式供参观者阅读,其高度的政治性不言而喻,对译文准确性的要求也非常高,陈列内容一旦翻译和制作完成后,摆在世人面前,千人看,万人读,每一天,每一年,不知道要接受多少双眼睛的检验。对于这样的翻译任务,没有深厚的学识功底,没有中国革命史的知识,没有高度驾驭汉语言的能力和炉火纯青的外语水平,要承担这样的翻译任务是不可能的。2009年,投资5亿元重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国家列为一号工程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对新馆的建设十分重视,要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延安革命纪念馆特聘著名翻译家安危担任展厅的英文翻译。展厅长1600米,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整个展厅通过大量文字介绍、珍贵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等艺术品以及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革命实践活动,涉及到政治理论、哲学、军事、统战、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外交、医学等各个领域,这对译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4万多字文稿翻译,安危实际上只用了5天时间,但是随后的校阅、反复修改,像是爬一座大山的艰难。文稿中的一些词语、概念和提法,有中国革命特定的含义,绝不能不假思索地对号入座。比如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准确翻译延安精神这个词语,安危真是费尽周折,在用词的选择上斟酌了好几天。就这样,经过一个半月含辛茹苦、一丝不苟的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文稿终于完成翻译和定稿,保证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在国庆60周年大庆之前的2009年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安危准确精美的译文,受到包括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及译界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谈起这次翻译,安危深有感触地说,做一名合格的翻译,仅仅懂外语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理解,二是表达。翻译工作考验的不仅仅是译者的语言功底,对翻译内容的熟悉程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安危说,延安革命纪念馆先后搬迁、改建了几次,其中他就参加了4次。上世纪60年代末,延安革命纪念馆对陈列内容进行大调整,他当时正在南泥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被抽调到延安参加纪念馆陈列的调整工作。正是那一次的亲密接触,使他对中国革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迁建在王家坪,周恩来总理对这次迁建十分关注,指派邓颖超亲自抓这项工作,安危再次被抽来,与中央编译局的同志一起,参与了展面的英文翻译工作。1977年,纪念馆被大水冲坏,很多展品都遭到破坏,他又一次临危受命,第三次被派往延安参与馆内的恢复工作。2009年再次参加了重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英文翻译工作。安危说,1971年至1974年期间,他也常带外宾参观纪念馆,对馆内的陈设和很多展品还是比较熟悉的。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在南泥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期间,带着一套中文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一套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除了劳动时间,他利用一切时间废寝忘食地反复将中文版和英文版对照着看,通过对《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反复阅读,不仅使他的英文水平大有长进,而且对中国革命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为英文版对好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很多成语、典故都做了详尽的注释,使他对许多历史事实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安危从70年代起,就开始了斯诺和海伦·斯诺夫妇生平和著作的翻译和研究,而斯诺夫妇生平最重要的经历是他们1936-1937年在陕北和延安的新闻采访活动,他们的著作主要内容也主要是这期间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所有这些,对安危翻译延安革命纪念馆展面文字和弘扬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创性研究海伦·斯诺独树一帜
安危起步于翻译,但并不止步于翻译。他最卓越的贡献是通过对海伦·斯诺的深入研究和推介,使海伦·斯诺这位伟大的女性从云雾中浮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一个在中国默默无闻的人物,转化成为中美交往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主角,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她心怀敬意。海伦·斯诺,作为一名美国的作家和记者,她和她的丈夫斯诺一样,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海伦1931年来到中国,目睹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悲惨境况,1937年4月她从西京招待所半夜翻窗,逃脱国民党特务对她的监视,克服艰难险阻,奔赴延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用自己的笔作刀枪,向全世界真实宣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上世纪50年代,海伦·斯诺遭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失去政治自由,老年居住在美国东北部的麦迪逊小镇,生活陷入困境。40年代末期,斯诺和海伦离异,斯诺1970年再次重返中国,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洛易丝·惠勒。于是,海伦这位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在中国媒体上有意被回避了,被中国历史忽略了。幸运的是,海伦1978年重返陕西时,遇到自己的知音安危。她在中国的享誉度,完全源于安危的发现发掘和大声疾呼。由此,刷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图谱,谱写了一曲中美民间交往和民间友谊的神奇佳话,架起了中美两国人民民间友好交流的桥梁。
安危致力于斯诺和海伦·斯诺的研究要追溯到1970年。那年,还在延安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他,远远望见重访延安的斯诺,对这位不同寻常的美国记者发生了兴趣,开始仔细研读他的著作,搜集他的有关资料。1972年,当听到斯诺因患癌症不幸逝世,临终还呼唤“我爱中国”的消息后,安危不胜悲痛。这期间,安危还认真阅读了斯诺的前妻海伦·斯诺撰写的《走进红色的中国》(即《续西行漫记》),海伦在西北的冒险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8年,安危终于有机会亲自接待了来访的海伦·斯诺。那年9月,海伦·斯诺自筹经费率领一个电视摄制组重返中国,安危作为陕西省外办的翻译陪同摄制组到西安、延安、保安访问。虽然和海伦只有短短的10天相处,但是他们“一见钟情”,海伦很赏识安危,说他这么年轻,不但英语说得好,了解30年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还了解她在中国的这段经历,乘车时要求安危和她同坐一个车;安危则对这位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中国革命的伟大女性充满了敬意。
1978年中国西北之行后,海伦·斯诺主动给安危写信,并把自己1978年重访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经历》的书稿寄给安危。安危把其中关于中国西北的几个章节翻译出来,于1980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以《70年代西行漫记》为书名正式出版发行。此后,两人通信越来越多,海伦把自己的著作和手稿一本接一本寄给安危,希望他在中国翻译出版。
1982年,安危首次访美时第一次去麦迪逊小镇看望海伦。海伦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接待了他。通过与海伦的深入交谈,结合之前读过的海伦著作,看到她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为中美友好事业默默写作,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敬仰、理解和同情,决心“要为海伦有所作为”,“让她重新回到中国读者中来”。他开始夜以继日地译介海伦·斯诺的作品,先后翻译出版了《70年代西行漫记》《逃往延安的美国人》《我在中国的岁月》《延安采访录》《毛泽东的故乡》《中国为民主奠基》等著作。
1985年9月,安危应美国特尔尼蒂等大学的邀请,到哈特福德市讲学。在长达13个月讲学期间,安危几乎每个周末去麦迪逊小镇,帮助海伦把那些堆积如山、沉睡多年的资料全部作了整理登记,分门别类地摆在书架上。就在这期间,安危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史料,如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还有30年代矛盾的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未发表的文稿以及斯诺和海伦的重要书信等。在旅美期间,安危和海伦多次长时间谈话,凡是重要的内容,他都录音,共录制了20多盘磁带,拍摄了近百张幻灯片,上百张照片,搜集、复印了8大纸箱200多件有关斯诺和海伦·斯诺的文物和资料并带回了国内。他和海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相处,对海伦的生平经历、历史贡献、思想品德等方面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安危胸有成竹。他得出一个结论:海伦是一位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历史对她是不公正的。他决心通过翻译和研究,通过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事实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把学习海伦、翻译海伦、研究海伦、颂扬海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安危筹划组织了全国第一次海伦·斯诺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他的论文《预报西安事变的女记者》,首次披露了1936年10月3日海伦在西安对张学良将军的独家采访的细节,阐述了海伦提前两个月预告了事变的真实原因,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1987年3月,安危在上海斯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工合之初》,首次披露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海伦是“工合”思想的创立者,是中国工合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1987年5月,安危翻译发表了海伦整理的《鲁迅与斯诺谈话纪要》《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并撰写了论文《斯诺采访鲁迅的前前后后》,第一次让中国读者了解到海伦·斯诺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介绍到西方世界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1987年7月,为纪念海伦历史性的延安之行50周年和海伦80岁生日,安危精心筹划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举办的“海伦·斯诺在中国”图片实物展览。邓颖超、康克清、黄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电。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国内第一次掀起“海伦热”。
1988年6月,安危在北大举办的斯诺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未被颂扬的女性───〈西行漫记〉与海伦·斯诺》,又一次披露了许多史料,论证了海伦在《西行漫记》创作中的历史贡献,比如《西行漫记》中有关延安的章节的原始材料是海伦1937年去延安采访的,因为斯诺1936年没到过延安;书中的珍贵照片,有十几幅是海伦在延安亲自拍摄的,等等。安危认为,《西行漫记》应该是两个斯诺合作的产物。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安危讲演结束后,走上讲台,紧握安危的手,对他的观点表示支持。
1992年,安危协助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举办斯诺国际研讨会,安危提交了论文《斯诺婚姻之谜》,揭示了斯诺婚姻成功的原因和离异的必要性,澄清了多年来的流言蜚语,清除了海伦研究方面的某些障碍。
1997年1月11日,海伦在美国逝世。安危作为中国民间唯一的代表和海伦生前挚友,应邀赴美参加海伦葬礼,并发表了概括海伦一生历史贡献的讲话。
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安危翻译出版了海伦·斯诺许多有关中国的著作,撰写了大量有关海伦·斯诺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论文。正是这些研究论文和海伦著作的翻译出版,以及一系列纪念活动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我国政府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991年9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颁奖大会,中国政府为海伦颁发了“理解与友谊”第一个国际文学奖,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对海伦的官方肯定和赞扬。
随着海伦·斯诺在中国获得广泛赞誉和中国政府给海伦颁发的第一个国际文学奖,在美国各界,特别在海伦的故乡引起强烈反响,拉开了中美两国人民民间友好和交往的序幕,以安危为主席的陕西省翻译协会组织实施的“美国环球志愿者服务项目”空前活跃,大批美国志愿者来到陕西开展义务英语教学、企业培训、捐建爱心工程等服务,陕西也派出多批次志愿者去美国义务服务。因翻译协会工作人员少,接待任务繁重,安危便让自己的女儿安琳来译协义务帮忙,并参加赴美志愿者义务服务活动。不幸的是1999年11月26日安琳在美国遭遇车祸身亡,永远长眠在美国的土地上……安危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着他的海伦·斯诺研究,继续着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牵线搭桥。1996──2005年,陕西省翻译协会共接待150多个团队、2500余名美国志愿者,为陕西各界义务服务累计超过16万小时。在安危的积极奔走下,1989年5月,埃德加·斯诺的故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与西安市缔结为友好城市。2004年,经我国外交部批准,在西安树立了我国唯一一座“中美人民友好纪念碑”。
把学术研究扩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安危认为,斯诺和海伦·斯诺热爱中国,热爱世界和平,支持正义事业,译介他们宣传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著作,也是弘扬红色文化。他们作为记者和作家,参与中国革命,见证中国革命,宣传中国革命,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斯诺和海伦·斯诺研究绝不能成为一种纯学术研究,而要践行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研究扩展成为一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活动。他说,斯诺和海伦·斯诺作为西方的记者,他们不戴任何有色眼镜,当看到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红星”闪耀,他们敏锐地发现这是代表人类进步的光芒!他们为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此呐喊,为此奔忙,为此贡献了毕生的力量!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1991年12月25日,是斯诺和海伦·斯诺结婚60周年纪念日,由安危发起和创建的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宣告成立,一大批年轻的翻译家、文史工作者和新闻记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在研究中心成立的大会上,安危将238件从美国搜集到的斯诺和海伦·斯诺的文物和珍贵资料无偿捐献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加上之前和之后无偿捐献给该馆的斯诺和海伦·斯诺的文物和珍贵资料达300余件,其中包括海伦当年采访毛泽东用的笔记本、自来水笔、采访包、打字机,红军战士给她编织的麻凉鞋,杨尚昆夫人李伯钊给她连夜赶缝的红军裤,宝鸡“工合”送给海伦的第一条毛毯以及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给斯诺我党外交史上最早的护照等。安危说:“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团体通过多种渠道找我征集这些文物,有的团体甚至要高价征集。但是我决定把这些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我之所以选择‘八办’,因为‘八办’曾是海伦心中的‘灯塔’,1937年9月18日她从延安返回西安,就是在‘八办’与邓颖超同住一个房间,两人彻夜交谈。‘八办’也是海伦1978年重访中国、旧地重游中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我捐献这些文物,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海伦,学习海伦,支持正义事业,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安危的积极倡导、策划、支持和参与下,在纪念海伦访问延安50周年和海伦80寿辰时,《伟大的女性—海伦·福斯特·斯诺生平展》于1987年7月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隆重开展。该展览先后升级改版四次,现在是国内唯一常设的海伦·斯诺专题展馆,多次受邀到国内外巡回展出。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也是海伦·斯诺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安危早早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伟大的女性》展厅里,给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亲自进行中英文讲解,从1997年以来的20多年间,他风雨无阻,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展厅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十几万观众前来参观,陕西不少高校和中小学也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一名西北大学的学生参观完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我是含着热泪,参观了这个展览。海伦放弃了她优越的生活条件,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她自己的事业!太感动人了!我要做中国的海伦!”
海伦·斯诺一生对世界和平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她1937年访问延安后提出并创立的“工合”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要建立坚持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一场采取合作社方式,组织群众进行工业或手工业生产的抗日经济自救运动。海伦终生推广“工合”思想,并因此于1982年、1984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在海伦的推动下,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1938年8月在宝鸡成立。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英国友人乔治·何克等人积极参与工合运动,曾多年在宝鸡和凤县双石铺开展工作,使宝鸡和双石铺成为中国工合运动的摇篮,为供应战时的军需民用、支持长期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安危多次深入宝鸡和凤县双石铺调查研究,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好“工合”遗址,并给宝鸡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建议:打起“工合”的牌子,利用凤县的旅游优势,建立“工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促进宝鸡市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在宝鸡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1993年8月21日至23日,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省市“工合”协会、宝鸡市对外友协联合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宝鸡国际“工合”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埃及的“工合”研究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代表70多人与会,85岁高龄的海伦发来贺电。接着,凤县投资7000万元,建设占地30亩、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我国第一个中国工合纪念馆,并对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的旧居进行保护修复。2018年8月5日,在中国工合成立80周年之际,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凤县双石铺举办中国工合国际研讨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外宾,海伦的亲属以及北京、上海、甘肃、西安、宝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大家缅怀“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交流“工合”运动的研究心得,参观了中国工合纪念馆和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等人的旧居。开会那天,凤县倾城出动,人们像过节那样热闹,欢迎国内外嘉宾访问“工合摇篮”───双石铺,弘扬了“工合”精神和红色文化。
安危把传承斯诺和海伦·斯诺精神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的倡议下,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组织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重走斯诺陕甘宁之路,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寻找斯诺足迹,感受斯诺精神。几年来,先后有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们参加了这一活动。他们沿着当年斯诺和海伦·斯诺走过的陕甘宁之路,每到一地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访问老红军,和当地群众座谈等,接受中国革命史和红色文化的教育。
为了扩大海伦·斯诺的影响,弘扬海伦的“架桥”精神,引导大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发现和培养译界新秀,在安危的倡议和协调下,从2002年开始,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美国南犹他大学和西北大学共同举办中美两国大学生“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每期竞赛结束后,美国南犹他大学从中国竞赛获奖者中选拔一名大学生,由美国南犹他大学提供奖学金,赴南犹他大学学习一个学期;西北大学从美国竞赛获奖者中选拔一名大学生,由西北大学提供奖学金,来西北大学学习一个学期。竞赛活动已举办了8期,受到中美两国大学生们的欢迎,参加翻译大赛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除台湾省外,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都有参赛的大学生。这一活动,极大地扩大了海伦·斯诺在中美两国大学生中的影响,促进了中美两国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发现和培养了海伦·斯诺研究的年轻人才。2001年,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还设立了践行海伦·斯诺精神的“海伦·斯诺新闻奖”,目前已举办了两届。
光阴荏苒,50多年过去了。安危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白发苍苍、年近8旬、心脏安着起搏器的老人。他以其坚韧的步伐,不畏辛劳,50多年如一日,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海伦·斯诺的研究和红色文化的译介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开创的海伦·斯诺研究,其价值不仅仅是他拘泥于书斋,发表多少论文和出版多少著作,而是他把这一研究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广泛参与、努力传承的一项社会活动!安危已年老体弱,但他仍孜孜不倦,仍然活跃在各种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仍然著书立说到深夜……
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在谈到安危时说,安危老师所选择的道路,不是一个外语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人生。人一辈子其实干不了几件大事,能够专心干好一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安危老师在严谨治学、高尚的人格和海伦研究方面,都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我们晚辈力当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安危老师开创的海伦研究继续推进和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惠树成,陕西米脂县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晚报高级记者、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二级教授),新闻作品、论文、著作(译著)120多次获奖,其中30多件(部)作品和著作在全国和陕西省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还先后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系陕西省国家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评审委员会、陕西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