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1947年,毛泽东为何“放弃”延安? > 探本溯源

1947胡宗南攻占延安,毛泽东哪里去了?

日期:2018-09-21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胡宗南攻占延安,国民党优势达到顶峰,宣称一年之内彻底消灭共产党

公元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攻占延安成为中国内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全面优势已经达到顶峰,而共产党解放军则被迫实行战略撤退,他们放弃了所有大、中城市,转入内线农村和山区作战。相比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解放区面积锐减将近一半,人口减少百分之四十。

国民党军事发言人宣称:今年之内将彻底消灭共产党,实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总参谋长陈诚也雄心万丈地对记者发表谈话:我看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就能完全剿灭共产党。

胡宗南则在延安对记者宣布:毛泽东已成流寇,我国军正在大举进剿,消灭陕北共匪指日可待。此时尽管他的部下刚刚在青化砭战役中遭遇败绩,但是并未影响胡长官的豪迈决心。

所有这些国民党高层的表态绝非妄言,历史表明他们曾经距离全面胜利仅有一步之遥,事实上此时处于不利的共产党稍有失误或者一着不慎,重演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苏区沦陷的历史悲剧并非没有可能。

攻占延安也使得处于低谷的中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25日,就在南京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出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闭幕和国军在延安举行盛大入城仪式的新闻之后不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主动求见蒋介石。

这天会见的气氛十分友好,司徒雷登大使是个著名的“中国通”,他出生在中国杭州,亲手参与创办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并担任校长,同许多中国政要包括孙中山、宋氏家族等关系都十分亲近。主人向客人简要介绍了当前“剿共”的大好形势,重申希望继续得到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特意邀请美国总统重新派特使来中国考察。大使先生则表示,将向美国总统转达中国政府的意愿,他本人则为中美关系的重归于好而感到真诚高兴。宾主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推进中美战略关系,为重建战后的新亚洲做出努力。

送走美国大使,蒋介石如沐春风心情畅快,还有什么事情比迫使趾高气扬的美国佬低头让步更令人扬眉吐气的呢?他对陈布雷说:“攘外必先安内”,不光抗战时期是这样,今后也是基本国策。

陈布雷恭恭敬敬地回答:是这样,先生。 但是这天领袖的好心情注定难以持久,国防部送来一份陕北战场的紧急电报,正在全力追击共军的第一军一部在延安以北青化砭遭到伏击,正、副旅长失踪,旅部及一个团共两千余人被歼,仅有少数官兵逃回。

蒋介石望着作战地图有些恼怒

国民党中央全会刚刚闭幕,政治形势正在朝着他设计好的方向发展,连美国人也知趣地献上大礼祝贺,但是毛泽东却不失时机地给他送来一个噩耗,似乎有意要败坏领袖的胃口。其实蒋介石并不在乎一场局部战役的得失,从全局看,国军优势并未受到影响,重点进攻也在步步推进之中,但是共军发动青化砭之战的意图分明不完全在军事上,它似乎更像是要传达出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那就是警告挑起内战的南京政府,虽然你们暂时占领了延安,但是解放军主力并未被击垮,他们有能力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整团整旅地消灭国民党部队。

不管外界宣传怎样沸沸扬扬,蒋介石心中十分清楚,占领延安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如果要彻底摧垮共产党及其军队,根本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消灭毛泽东及其首脑机关。“擒贼先擒王”,只有活捉或者击毙毛泽东,才能彻底铲除心腹大患。

这天晚上,蒋介石亲自给延安前线的学生打了一个电话,他丝毫没有提及青化砭战役的失利,而是提醒胡宗南,第一,国防部正在考虑授予他一级云麾大勋章,以表彰西北战区攻占延安的功绩。第二,占领延安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只有斩草除根才能平定赤患。只要毛泽东还活着,他就会再造出许多个延安来。

接着他语气淡淡地问:毛泽东哪里去了?

电话另一端的胡宗南恭敬地回答:根据可靠情报,毛匪已经逃向北面的瓦窑堡,其余共党匪首也可能聚集在那里。学生保证,他们一定逃不出我军围剿。

蒋介石严厉地命令说:彻底消灭他们!无论死活,我要见到照片!

对方诺诺。

当蒋介石放下电话时,他确信学生已经领会了自己的苦心。胡宗南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并且忠心耿耿追随自己,这是蒋介石格外器重和提拔他的原因。领袖有意把“戡乱剿匪”的重任托付给这个学生,也就是“天降大任”的意思,一旦剿共成功,消灭毛泽东及其首脑机关,胡宗南就将平步青云前程无量。

毛泽东哪里去了?胡宗南下令严密搜索毛泽东

毛泽东哪里去了?叩问茫茫历史夜空,这个大大的问号牵动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起初国民党情报并没有出错,公元1947年3月18日夜晚,毛泽东一行离开延安,为避免暴露目标和遭到敌机袭击,车队昼伏夜行,经延川、清涧之后赶往瓦窑堡与其他几位先期撤退的中央领导会合。

由于胡宗南指挥部判断出中央机关的撤退方向和大致位置,派出多批多架次飞机不间断地进行空中搜索和轰炸,胡宗南亲自下令,一旦发现目标,无论是汽车、队伍还是房屋村庄,立即进行摧毁性打击。

毛泽东的车队不幸被敌机发现了。

在一处地名叫做刘家渠的小村庄,驾驶员和警卫员细心地为车队一一盖上高粱秸和草捆,远远看去好像一些陈旧的草垛,如果不是走到跟前细心检查,谁也发现不了草垛下面隐藏的秘密。战士们凭借过去的经验做好伪装,他们自以为小心谨慎万无一失,敌人飞机在天上,敌人飞行员再狡猾,就算他们的眼睛像老鹰一样尖锐,但是老鹰能看穿地上的草垛吗?

但是一个小小疏忽还是暴露了目标。

当太阳从东方山头上冉冉升起来,把早春温暖而明亮的光芒铺洒在沟壑纵横的山沟深处时,小山村就变成一个金光闪闪的童话世界。由于隐蔽汽车的位置恰好背对东方,太阳的光线不偏不倚地穿过草垛缝隙投射在汽车后视镜上。由于仰角的关系,地面上的人们很难发现玻璃的太阳反光,但是在空中就不一样了,这种来自地面的异样反光就等于目标信号,老远就引起了敌机的注意。国民党飞行员都是参加过对日抗战的空中老手,他们目光敏锐经验丰富,善于通过蛛丝马迹来分辨伪装目标。于是两架敌机立即俯冲下来,对地面可疑目标包括村庄、行人、草垛和窑洞发动猛烈攻击,机枪反复扫射,直到把子弹打光为止。 村庄立即燃起熊熊大火来。

车队遭遇厄运,多辆汽车被击毁,毛泽东乘坐的吉普车亦有多处被子弹击中。值得庆幸的是,发现目标的敌人战斗机并未携带重磅炸弹,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毛泽东正在窑洞休息,敌机子弹射中了门框,把老乡的一口水缸打碎了。毛泽东被枪声惊醒,他看见窑洞里进了大水,自己的两只布鞋像小船一样在水面漂浮。正在纳闷,周恩来从外面闯进来,二话不说拉起他就奔到外面的安全地带躲起来。等到敌机飞走,周恩来命令马上转移,队伍疏散到山沟里隐蔽。这个措施十分及时得当,当第二批携带炸弹的敌机飞临时,村子里已经没有了人影。

毛泽东得知汽车被击中后只说了一句话:就算给汽车挂朵花吧……以后总归要钻山沟的。

刘家渠遭袭之后,不久中央机关的队伍就舍弃汽车,离开公路上了山。毛泽东骑在一匹大青马上,这是彭德怀总司令亲自派人送来的一匹有蒙古血统的杂交母马,性情十分温驯听话。此后整整一年,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队伍转战陕北,他的行军生涯大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青化砭战斗取得胜利,毛泽东称绝不离开陕北

3月25日,也就是南京国民党中央全会闭幕和陕北青化砭战役发起当天,毛泽东终于抵达瓦窑堡王家坪,中共“五大书记”胜利会合。

此时的中共领导机构为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人们习惯称呼这五位最高领导人为“五大书记”。五大书记各自的分工是:毛泽东是总负责人,兼军委主席,刘少奇作为毛泽东的助手分管党务,周恩来主管行政、对外工作、军队(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部(代总参谋长)等,朱德是解放军总司令,任弼时分管中央机关。这是一个得到广大党员和军队高度认同和拥护的领导核心,此时的共产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没有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也没有人人自危的路线斗争,全党齐心向解放,万众一心干革命,这种高度团结的凝聚力就是共产党最终打败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和夺取全国胜利的根本保证。

青化砭战斗的胜利暂时延缓了敌人的进攻势头,中央机关得以在王家坪停留四天。这是队伍撤离延安的头一周,天上敌机紧咬不放,地面敌人穷追不舍,机关要安置,军队要打仗,千头万绪的工作都压在一个日理万机的中年人肩头上,他就是几年后将要出任人民共和国“大管家”也就是政府总理的周恩来。

尽管周恩来在中央书记处的位置排在第三号,但是他实际分管工作最多,担子最重,既要管组织、行政(政府),管外事、外交,管宣传、敌工情报,同时还要兼管军委工作和总参谋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决定的一切大计方针和路线政策都要通过周恩来具体落实。此时的周恩来刚刚四十九岁,年富力强精力过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一位曾经跟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首长(周恩来)是我们队伍中睡觉最少,但是精力最充沛的人。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头脑敏捷、思维专注、精明强干和雷厉风行,好像一架永远不会停转的机器,带领我们一直走向胜利的彼岸。

我们看到,在周恩来身后留下的如潮好评见证了他革命的一生:卓越外交家、职业革命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高风亮节,心胸宽阔,忠于领袖,热爱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许多中外学者常常把他与三国时代“万世师表”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德、才、行及思想文化体系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说蒋介石曾经私下慨叹,我偌大一个国民政府,皇皇四万万人众,为何竟找不出一个像周恩来这样德才兼备的人物来? 新中国成立以前,西方社会和媒体始终把“中共头子”周恩来当成一个不解之谜,他有那么渊博的学识,那么出众的才干,那么令人着迷的气质、风度、情操和个人魅力,他在西方留过学,有开阔的眼界,但是他为什么不去南京当大官呢?也许西方人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否则他们将永远难以走出自大和偏见构筑的功利主义城堡。

五大书记的胜利会合令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当前一个紧迫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党中央的安全,更具体说就是万无一失地保障毛泽东同志的人身安全。大敌当前,任何危险和意外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这个深深忧虑像大山一样压迫着未来人民共和国总理。不能设想,一旦党中央或者毛泽东发生不测,将给正在进行中的全国解放事业带来如何巨大和不可弥补的损失。有鉴于此,周恩来酝酿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方案,那就是将党中央一分为二,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撤退到相对安全的晋察冀解放区去,由他率领部分同志在陕北坚持斗争。

周恩来做事历来讲究策略和计划周严,他先将这个方案征得其他中央领导支持,然后才委婉地向主席提出来。但是这个建议当即遭到毛泽东的拒绝。

毛泽东发了火,他操着湖南口音大声说:额(我)绝不离开陕北。党中央也不能离开陕北。额(我)说过,不打败胡宗南绝不离开陕北,毛泽东说过的话么子能失信呢?

毛泽东的坚决态度并不出乎周恩来意料,他太了解自己身边这位朝夕相处的领袖和战友了。毛泽东是个顽强的人,他从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但是这件事关系党中央和主席的安全,也是关系到党的领导核心和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原则问题,一贯尊重毛泽东意见的周恩来这回没有轻易让步。这是周恩来一生中少数几次对毛泽东说“不”,他必须对毛泽东负责。

周恩来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懂得此事必须采用迂回战术,需要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来说服中央主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召开中央书记会议,运用组织的力量来保证毛泽东的去留安全。

毛泽东同样是个谋略大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胜一筹,他对自己身边最信任的亲密战友周恩来的苦心如何不知?如何能不洞若观火?毛泽东深知周恩来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在原则问题上韧性十足,但是此刻他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而这个原则立场是需要智谋和手段来捍卫的。

于是在两个亲密战友和红色领袖之间,一场意志和策略的对话就在不动声色中悄悄地展开了。

国民党穷追不舍,毛泽东决定党中央化整为零 一分为三

青化砭失利令敌人恼羞成怒,多路大军尾追而至。很快情报传来,最近一股敌人距离王家坪只有十几里路,枪炮之声清晰可闻,中央机关必须马上转移。

毛泽东临时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提出并通过两个重要决定:第一是党中央留在陕北的决定不变,但是出于斗争形势需要,部分中央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将离开陕北去到较为安全的晋绥解放区。会议没有决定哪些中央领导离开陕北,相信这绝不是疏忽,也不是匆忙,而是博弈大师毛泽东的第一步棋。中央主席牢牢控制着会议节奏,他先把事情做好一个开局,这就为后面做出的决定埋下一个意味深长的伏笔。

第二个决定就是立即委派周恩来同志赶往晋西北“布置工作”。许多党史学家对此均感迷惑不解,他们认为在撤出延安的紧要关头,身为行政总指挥和军事长官的周恩来日理万机作用不可替代,但是会议却指定周恩来亲自赶往黄河东岸的雁北地区“安排部分撤退的中央机关和工作人员”。雁北地区远在数百里之外,其间关山阻隔道路崎岖,骑马需要数日方可到达。其实这项具体工作交给任何部门领导均可完成,大可不必动用周恩来亲往。

于是我们明白了,能够决定中央三号书记周恩来去向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

相信此时智慧如山的周恩来心中已经明白,毛泽东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促使毛泽东东渡黄河的所有努力难以奏效,他还是无法左右毛泽东的意志。尽管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心中一定不赞成毛泽东的决定,或者说持保留意见,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他必须服从组织决定。这种情形在建国后多次重现,直到“文革”发生,周恩来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会议结束当日中午,周恩来立即起程前往晋西北,他总共带了两名警卫员,一行三骑,没有多余随行人员。临行前他同毛泽东单独告别,他们之间说了什么未见党史记载。毛泽东亲自送战友出村口,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们上马远去。当天下午,中央机关离开停留了四天的王家坪,向清涧县以北山区继续转移,于次日晨抵达清涧县石咀驿附近一处地名叫做枣林则沟的小村庄宿营。

枣林则沟,顾名思义,就是长有许多枣树的山沟。这条山沟又深又长,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由于村庄太小而人马拥挤,多数队伍都不得不在野地露宿。

这是自1934年红军长征以来共产党再次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形势,党中央被迫放弃延安实施战略转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天天都在撤退,遭到敌人围追堵截和飞机轰炸扫射。此时全国形势也不容乐观,黄河、淮河以南的所有解放区都已被敌人攻陷,中原解放区、苏北解放区被迫放弃,中原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分别退入河北、山东作战。东北方面,林彪指挥的民主联军在敌人强大压力下不得已放弃四平、长春、吉林等大城市,退守冰天雪地的北满地区进行顽强抵抗,而华北战略要地张家口被敌人攻占更是一大损失,它意味着晋、冀、陕甘宁解放区通往东北的唯一陆上通道被彻底切断。由于延安失守和新华电台一度中断停播,一时间国民党宣传甚嚣尘上,不时有“匪首毛泽东已被活捉”,“被击毙”,“就地正法”的谣言满天飞,令热爱和平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产生深深的悲观和怀疑情绪。 在国际上,不用说反共的西方国家一片欢呼庆祝之声,预言中共失败已不可改变,“应当加强提防毛朱进行第二次长途流窜”(美联社语),“彻底消除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在亚洲筑起反俄共的前线屏障”(英国通讯社语),等等不一而足。就连共产党国家也对中共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斯大林得知延安无线电中断的消息后给驻华使馆发来秘密电报,指示他们密切注视局势发展,想办法打听中共领导人下落并报告莫斯科。此前斯大林曾经多次告诫来访的中共代表,并请他们转告中国的同志们,应当接受和谈条件,不能与国民党政府开战,否则他们将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这回他相信,一再拒绝接受莫斯科劝告和自行其是的中共领导人彻底完蛋了,他们的固执和狭隘断送了中国革命。

但是历史同斯大林同志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仅仅过了两年多时间,毛泽东就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北京城,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又过了许多年,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国际友人时谈笑风生,他以轻松和调侃的口气提到,莫斯科那位同志不许我们革命,要我们放下武器,把军队交给国民党。可惜我们没有听他的话,顶住了……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普遍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农谚道:“三月孩儿脸,说变它就变。”此话果然不假。陕北高原的气候变化莫测,中午时候还是艳阳高照,烤得人身上暖洋洋的,但是傍晚时分山沟背后涌出乌云,天空下起小雨来,北风呼啸气温骤降,冻得野地里人直打哆嗦。

在村民吴老汉的简陋窑洞里,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抽起来,望着拥挤在山沟里的中央机关队伍蹙眉沉思。虽然撤出延安的队伍进行了分流,但是作为中央机关主体的队伍还是多达数千人,加上家属、孩子和担任运输的民工群众,不要说难以做到快速行军、隐蔽防空和投入战斗,就是解决住房和粮食也将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另一个逼近的危机不是恶劣天气,而是敌人追兵。

占领延安的胡宗南大军兵分多路穷追不舍,与西面马鸿宾、马步芳骑兵,北面邓宝珊集团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企图聚歼西北解放军和中共中央于瓦窑堡一带。尽管西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在青化砭狠狠教训了一下狂妄的胡宗南,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士气,但是这个胜仗毕竟规模有限,歼敌一个团附旅部,其政治宣传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相反由于青化砭战役暴露了我军主力位置,敌人占有空中侦察和地面机械化行军的绝对优势,因此他们很快调整部署气势汹汹地围拢来,企图寻找我军决战。敌人先头部队推进速度很快,已经与后卫警戒部队发生战斗。

毛泽东对于亲密战友周恩来的苦心焉能不知?周恩来为党中央和革命事业的安危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毛泽东认为,胡宗南虽然占领延安,边区广大山区和农村还在我军控制之下,他必须用行动向全党表明,在这个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战斗位置就在陕北,在最前线。毛泽东不走,“党中央还在陕北”,这个事实就是对敌人占领延安的最大反击,对全国解放区军民是一个极大鼓舞。

更重要的是,陕北局势并未危险到像第五次反“围剿”那样非放弃不可的地步,毛泽东有信心打败胡宗南,让敌人为发动内战和占领延安付出沉重代价。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遭受重大失败,毛泽东在党内被剥夺发言权,他是躺在担架上被撤退的洪流裹挟着撤出中央苏区的。现在的共产党前所未有地团结一致,毛泽东在党内威信如日中天不可动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就是毛泽东信心的源泉。

敌人追兵已近,紧迫的形势容不得半点犹豫观望和优柔寡断,毛泽东决定再次召开中央紧急会议,他需要快刀斩乱麻,立即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重建一个精干高效的中央指挥机构以应对危机。

“枣林则沟会议”就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召开,与会者包括除周恩来以外的其他中央书记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并讨论“三路分兵方案”,即党中央化整为零,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会议开了一整夜,与会者一致通过决议并且形成党内文件,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部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坚持斗争,履行党中央职责。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委前往晋察冀解放区,刘少奇主持工作。以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组成中央后委进入晋西北开展工作。决议还规定,万一党中央遭遇意外,将由中央工委代行党中央领导职能,并指定刘少奇同志代理中央主席。

毫无疑问,这是党中央启动应对重大危机的应急预案,该方案完全吸收了周恩来提出的“分兵”思路,说明毛泽东已经充分做好两手准备,拿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后顾之忧了。

两天后,三路人马分别离开枣林则沟村,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中央后委挺进晋西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分手后则继续北上。至此,共产党中央机构一分为三,布下了与国民党决战天下的战略格局。

周恩来辗转追赶中央机关,毛泽东亲自过问精简机构

“枣林则沟”会议当天,一封以中央名义发往晋绥军区的紧急电报送达贺龙手上,电报内容是请他立即转告周副主席,“数日内尽早返回河西(指黄河西岸的陕北)” 。

然而此时周恩来一行三骑才刚刚在三交镇附近渡过黄河,还在赶往晋绥军区的路途上,所以等他看到该电文的时间已经是三天以后的4月1日。他在雁北地区停留两日布置工作,又与随后也渡过黄河的刘少奇、朱德匆匆见了一面,至此才详细得知中央会议内容。

虽然周恩来始终坚持毛泽东应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晋察冀解放区去,但是个人意见必须服从中央决议,所以他对这个中央决议是有心理准备的。毛泽东最大限度地吸收他的意见思路,果断将党中央一分为三,对此,顾全大局的周恩来除了无条件服从外,相信他对毛泽东的工作魄力和战略智慧再次感佩有加。

周恩来一刻也不耽误,连夜离开晋绥返回陕北。临行前贺龙司令员看见周副主席的警卫员只有两支驳壳枪,要给他们配备美式卡宾枪,却被周恩来挡住了。周恩来批评说:咱们是在解放区行动,有必要搞得如临大敌吗?
但是渡黄河时他发现警卫员马鞍下面藏着卡宾枪和弹夹,至此他只好接受战友这份真诚关心。

河西敌情骤然紧张,中央机关不时改变宿营地点和行军路线,等周恩来一行星夜兼程地赶到会合地点,中央机关早已离去,他们与队伍失去联络。毛泽东得知周恩来过河的消息十分着急,多次派人寻找,问题是战争年代通讯不畅,随时都有敌情发生,中央机关的行踪绝对保密,所以周恩来一行辗转多日,行程数百里始终未能追上中央机关。

枣林则沟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过问精简机构,将留在陕北的中央军委机关编为四个大队,包括电台、情报、作战、机要、联络、文秘、后勤、警卫等工作人员仅有两百来人,这恐怕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中央级军事指挥机构了。另外配备警卫部队四个连,一共不到八百人,成立了中央直属纵队司令部,对外代号“昆仑纵队”,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为了对外保密,毛泽东代号“李得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任弼时代号“史林”,都是取“革命必定成功”之意。

毛泽东还对自己的行李箱进行了彻底精简,在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中,书籍占了一大半,装满两大箱子,他除了留下小部分随身阅读以外,多数不得不寄存在当地老乡家中。毛泽东的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外国翻译作品,包括马、恩、列、斯的政治书籍,还有哲学、历史、文化类著作;另一类则是古书,包括历史典籍、文学书、诗词歌赋、传奇野史等等。毛泽东毕生酷爱读书,尤其偏好中国古代史籍,他的胸襟、学识、气度和谋略当然都与这个终生嗜好有关。

延安时代的毛泽东还是个超级京戏迷,据说特别痴迷“谭派”。他有一架德国老式留声机,数十张木纹京戏唱片,都是前线将领们送给主席的战利品,这就是共产党领袖在延安时期的主要娱乐活动。毛泽东舍不得精简这些心爱之物,于是带着留声机和唱片转战陕北,后来直到东渡黄河时才留给了当地乡政府。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机关“一分为三”时规定,凡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都必须离开陕北去到比较安全的晋绥和晋察冀解放区,包括所有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和孩子,但是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毛泽东的妻子江青。江青作为党中央主席的生活秘书被破例批准留在陕北,跟随中央机关一道行动,因此在这支几乎清一色男性军人的“昆仑纵队”的行军行列中,只有寥寥无几的女性战士格外引人注目,而身穿棉布军装、时年仅三十三岁的江青就是其中的一抹风景。

攻占延安使蒋介石精神振奋,心血来潮决定回乡祭祖

就在毛泽东破釜沉舟作出最坏打算,把中央机关一分为三,自己身先士卒与“昆仑纵队”行进在广阔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时候,在距离陕北千里之外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水乡,一场全民动员的盛大庆典从喧闹的宁波一直铺排到奉化,再从奉化县城延伸到溪口小镇的乡间路上。

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举家回乡祭扫祖坟。

时值清明将至,由于山东和陕北方向攻势顺利,攻占延安的胜利消息令蒋介石精神振奋心血来潮,这一年他将满六十岁,于是临时决定携家人一同返乡,也有平定天下祭慰祖先的意思。对宋美龄来说,这是她嫁给蒋介石后第一次回到丈夫老家祭拜祖宗,因此格外重视。她穿一件深色丝缎旗袍,着平底手工皮鞋,头发松松地绾一个髻,显得素净淡雅从容高贵。蒋介石则身穿士林蓝布长袍,黑色绸缎马褂,脚蹬圆口布鞋,拄一根乌木拐杖,像个面容和蔼的乡间士绅。而经国、纬国夫妇和子女也都穿戴十分得体。这个“民国第一家庭”就从南京乘专机前往宁波。

不料当飞机刚刚降落,他们就被眼前意想不到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在机场迎接的除了当地官员,还有浩浩荡荡的欢迎队伍,学生挥舞国旗,市民载歌载舞高呼口号。尽管情报部门严密封锁消息,但是当地官员接到通知后立刻倾巢出动,短短半天时间就让全城面貌焕然一新:机关职员打扫卫生,警察驱赶乞丐和难民,市民到处张灯结彩,欢迎领袖全家“恩威浩荡,莅临宁波”。

娘希匹!这群蠢猪!……蒋介石很生气,又很无奈。人人都有父母,回老家还算是“莅临”吗?蒋介石本意不想张扬,回乡扫坟祭祖是个人私事,清明是寄托哀思的节日,他不想因为劳民伤财受到党内外反对派的指责。但是当地官员得到通知就像捧了圣旨,层层加码大肆铺张,欢迎活动如火如荼铺天盖地,相信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也不过如此铺张。但是此刻蒋介石不能骂人,不能责怪地方官员的美意,别人为什么奉承你呢?因为你是领袖,你能朝笑脸扇耳光么?话说回来,谁又敢不隆重接驾呢?谁胆敢拿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当儿戏呢?搞不搞仪式是态度问题,搞过了头是方法问题,即使领袖怪罪下来,方法不当只是小节,态度总还是端正的。相信此时统治者的心情一定哭笑不得,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还要违心地做出种种亲民和符合公众要求的笑脸来,否则被记者拍出照片来就很影响公众形象,谁叫你是蒋介石呢?

领袖身不由己,他以自己的名义被部下绑架。

蒋介石走下舷梯来,他敷衍地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领袖的笑容凝固在脸上,那是一种像面具一样职业化的表情,与他眼睛里冷冰冰的目光形成强烈反差。“民国第一家庭”赶紧钻进汽车,车队逃也似的朝着奉化县城开去。
岂料越往下面欢迎仪式越是层层加码,不仅当地官员和乡绅名士轮番拜见,沿途还搭起各色彩门和喜庆牌坊。民众放礼花燃鞭炮,穿彩衣踩高跷,敲锣打鼓舞狮子龙灯,到处喜气洋洋乌烟瘴气,令一心要回乡当孝子的蒋介石备受煎熬。好不容易突出重围,蒋介石一行乘坐的汽车终于驶上溪口公路,车队前面是全副武装的警卫车开道,中间是黑色的美国福特轿车,后面警卫车押尾。所有路口都有军警站岗,即使吸引来一些民众驻足看热闹,耳根毕竟清静了许多。

从车窗望出去,蓝天白云下的武岭山春光秀丽绿树成荫,剡溪河畔柳暗花明莺飞草长,勤劳的家乡农人赶着水牛忙活,鹭鸶在水田里悠闲觅食,远近的秧苗泛出片片新绿。熟悉的家乡景物唤起统治者对遥远童年的回忆,他感慨地告诉夫人,自己已有整整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第一次离家东渡日本留学时尚不满十八岁,还是一个满怀救国救民抱负的青年学子,留学盘缠都是一个名字叫王玲玉的亲戚资助的。春华秋实,人生苦短,转眼间翩翩少年就变成老人,热血青年变成权倾天下的统治者,其中滋味令人百感交集。六十年一个甲子,在佛家就是一个轮回,每人只此一轮,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解脱。 在世人眼里,蒋介石的领袖形象可以说十分复杂广遭诟病:独裁残暴、冷血铁腕、狂妄自大、独夫民贼等等,但是在私人生活的空间里,统治者也是普通人,至少在夫人宋美龄看来,这个君临天下的领袖丈夫跟其他中国男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也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既会因失眠焦躁而悲观绝望,也会因软弱无助而伤心哭泣,总之他具有一切中国人都不可避免的人性弱点。宋美龄就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这个比自己大十二岁的浙江男人,作为民国第一夫人,她的责任是不仅要读懂丈夫的思想,更要善解丈夫的心情。夫人轻声问道:达令,怎样才能做到解脱?

丈夫回答:消灭毛泽东,消除心头大患,我就能睡着觉了。你知道,我天天都在等待这个消息。

夫人握住他的手安慰说,达令,他们一定会带给你这个好消息的,心诚则灵嘛。等剿共结束,我陪你回家长住,那时候你最多听听汇报,神游山水之间,再也不用如此劳心受累。

话虽这样说,劳神受累不是你自找的吗?中国历史上,哪个封建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呢?相信蒋介石也只是说说而已,绝无可能功成身退。事实证明,蒋介石直到1975年临终才把“民国总统”传位给儿子蒋经国,用行动实践了“终身制”和“家天下”的独裁纲领。

这是个万物生长的阳春之日,车队在蜿蜒的江南乡村公路上行进,车窗外面的田园美景如同一幅泼墨的山水画。忽然从山坡上传来几声沉闷的枪响,车队急刹,蒋介石猝不及防,身体被惯性抛离座位,脑袋险些撞在车门上。
如临大敌的警卫急忙跳下车来戒备,很快侍卫官报告说,是两个当地人在山坡上打野兔,已经抓起来了。蒋介石虽然受了惊扰,但是并不生气,他口气淡淡地教育部下说,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这里都是奉化乡亲,不会有人妄想加害于我,赶快放了他们。

在蒋介石的冒险史上,当政之前他曾经做过革命党的刺客,对人行刺,也被对手追杀。当政以后更是有过不下数十次被形形色色的敌人行刺和暗杀的经历,包括政治对手派出杀手,日本人处心积虑收买汉奸,美国中情局多次策划制造空难事件来除掉蒋介石,结果都是有惊无险大难不死。蒋介石多次对人提起过,最惊险的一次当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他几乎嗅到了死神发出的血腥气息。这天一个刺客假扮记者混入会场,本欲行刺蒋介石,结果阴差阳错地射中他的党内对手汪精卫,致使汪精卫最终死于枪伤复发。

如今的蒋介石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初出茅庐,常常不得不向党内元老派屈服让步的晚辈新手,他在国民党内外大权独揽号令天下,国际上与西方首脑平起平坐,还在联合国占据常任理事国位置,因此他根本不在乎任何政治对手的挑战,只除了共产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的大人物蒋介石,还怕小河沟里翻船吗?

车队继续前行,溪口快要到了,前面又传来欢迎人群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蒋介石对夫人说:达令,明天我带你躲开这些人,到剡溪河上泛舟,三国时候著名的“马跃剡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泛舟不是木船,是竹筏子,当地人叫竹排。你一定喜欢的。

蒋介石始终没盼到毛泽东的消息,回南京后坏消息接踵而至

蒋氏夫妇在溪口老家住了整整十天。

这是蒋介石离家之后第一次举家回乡扫墓,尽管消息保密,但还是在这个偏远的浙东小镇引起轰动。十里八乡的亲友乡邻都想赶来一睹当今“真龙天子”的尊容,那些沾亲带故的蒋氏族人个个脸上有光门庭生辉,而省、市、县各级父母官则蜂拥而至,恨不得鞍前马后地为领袖及家人效劳,巴望受到赏识升官晋爵。但是他们很快失望了,因为不仅蒋氏故居戒备森严,连溪口镇外也军警林立,侍从室奉命发布一则公告挡驾称,本领袖回乡纯系私人家务,一律不会见官员,不办理公务,四方乡民敦请安分守己,不得影响社会安宁,云云。

按说此时国共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日理万机的蒋介石却放下国家大事回乡扫墓,对于身处战争旋涡的统治者来说,十天不理朝政可谓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难免引起种种非议。但是智囊陈布雷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先生非不为,乃无不为也。换句话说,这种气吞乾坤的气度说明领袖人物对于国共战争已经高屋建瓴胜券在握,如果换了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谁敢有这样的从容心情去忙里偷闲举家返乡?

据说他常常对人感慨,余最大之愿望就是晚年隐归奉化老家,享受田园风光,颐养天年矣。我宁可相信这是独裁者的真心话,但是你既然选择了权力,就必须付出代价,上帝是公允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是天理,更是常识。

抵达溪口当日,领袖家人被安排下榻条件相对较好的旧居“丰镐房”,但是蒋介石本人却决定独自宿于其母王氏坟庄,以尽孝道。蒋母王氏坟庄坐落在镇外山坡上,由于抗战期间无人料理早已破败,只有一间从前守墓人的老房子尚未倒塌,却已荒草丛生蛇虫横行。侍卫官见状大惊,苦苦劝阻说,只宜前往祭扫吊唁,不宜居住守夜,云云,引得蒋介石发了脾气。蒋介石呵斥说:你们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么?生为人子,父母为天,清明祭扫却不愿意替母守夜,外面会怎样议论我?蒋中正还有资格做全国的领袖,做忠孝之人么?

部下统统噤了声。

蒋经国、蒋纬国要求陪同父亲守墓,遭他断然拒绝。蒋介石教训儿子说: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再来守墓,父亲如今治理国家忠孝不能两全,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学我。欲做事须先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先学孝敬父母,你们记住,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件大事,今天我来给你们做个榜样。

是夜,蒋介石独宿于蒋母王氏坟庄,他端坐于一张木头椅子上,专注阅读一本《曾文正公家书》。部下替他点亮一盏油灯,四周布置许多警卫,蒋介石就以这样的阅读姿态专心守墓,与冥冥之中的先人交流思想感情。一位在场的侍卫官后来回忆说,蒋公一宿未眠,端坐读书,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喃喃自语,全无倦意,直至东方之既白,令人感佩不已。

次日的仪式完全按照当地习俗举办,祭扫蒋氏祖坟,跪拜祖先宗祠,并且请了雪窦寺的长老来诵经,经幡缭绕锣钹齐鸣,场面浩大肃穆。蒋氏家人向祖先三磕六拜,宋美龄认祖归宗载入族谱,完成了一次中国家族文化的精神洗礼。

此后的一段日子,天地透碧春光明媚,蒋氏家人度过一段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他们到处拜访亲友族人,参加乡民举办的庆祝活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蒋介石更是兴之所至,偕夫人宋美龄投入大自然怀抱,乘竹筏,泛扁舟,踏青苗,赏河灯,登武岭山,游雪窦寺,徜徉碧水之间,循踪绿野之上。但是统治者毕竟不是南山隐士,侍从室架起军用电台,每天都要把全国军务政务及时报告蒋介石供其遥控指挥。而领袖心中始终等待着一个来自陕北的重大消息,这种牵挂已经成为他的心病,令领袖食不甘味耿耿难眠。那就是,何时消灭毛泽东?

4月9日,蒋介石接获西北剿总急电,胡宗南报告说,近日毛泽东在瓦窑堡以东地区频频现身,他已派出多路地面大军将其包围,逐村搜捕围剿,不日定将有所收获。蒋介石大喜过望,再无兴致游山玩水。

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盼来那个“普天同庆”的西北捷报。

4月11日,蒋氏夫妇告别溪口,经宁波、杭州抵达上海,至此他们在大陆时期最后一段绝无仅有的休假生活提前画上句号。但是当他们一行返回南京时,一连串前线传来的坏消息已经接踵而至,注定要将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蒋介石打个措手不及。

【作者:邓贤《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节选】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