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
甘肃省歌舞团新编创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终于在1979年5月23日在兰州黄河剧场登台亮相。这一天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7周年纪念日,是个好日子,《丝路花雨》选择这一天首演意义深远。自此,它顺风顺水,好运连连,一路芬芳,一路生辉。
《丝路花雨》以它婀娜飘逸、曼妙的舞姿,特有的韵律,璀璨夺目,独树一帜的敦煌舞,自一诞生就引起了文艺界的高度关注。1979年10月金秋送爽,《丝路花雨》应邀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引起首都各界人士的热烈赞誉,轰动了京城,一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和表演双项大奖;1994年在万众瞩目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评比展演”中再度辉煌,获得评比最高奖——金像奖;1995年又一次被评为“20世纪中华十部舞蹈”的经典作品之一。
《丝路花雨》手捧多项桂冠,踏遍祖国南北东西,所到之处声名鹊起,好评如潮,为甘肃争光添彩。它还破天荒脚踩红色地毯从西北兰州飞出国门,跨海越洋,驰骋五大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大放光彩,盛况空前。它在鲜花掌声和赞誉中,一路播撒友谊的花雨,收回来的还是满满的友谊,为中国争得荣誉。
蓦然回首,时光轻轻流淌,不经意间已走过43年的历程了。在这漫漫43年里,《丝路花雨》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舞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奇迹,获得了国内外无数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伴随着《丝路花雨》43年延续至今,在中国和世界30多个国家超过了4000多场的演出,观众超过400多万人次,潮涌般的各种相关的评论文章报道,43年来从未间断……
43年的漫长岁月,几个轮回?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成熟睿智的中年人;如果读一本书,应该可以读懂透过纸背的大智慧;如果弹奏一首乐曲,足以感动世间的每一个灵魂!《丝路花雨》亦然,它创造了中国舞蹈史上绝无仅有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43年演出的辉煌奇迹和考验。43年世事有变换,人事有更迭,《丝路花雨》一剧三版,再创辉煌,演员一代又一代,新人辈出,它的脚步从未停歇,依然熠熠生辉,这已成为难以改变的事实,它被称为“《丝路花雨》现象”。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生生不息的舞台生命力确实令人惊叹!更有人在观看后的震撼中沉思:《丝路花雨》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舞台感染力?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为什么在西部边陲地区甘肃省能创作出走向全国、全世界的经典舞剧?为什么……
人们往往只看到《丝路花雨》前台的光鲜亮丽,七彩斑斓,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幕后的苦难和磨砺。每一个经典作品的问世都有它背后不平凡的经历,痛苦和曲折的道路。《丝路花雨》舞剧也是这样走向台前的。
一、解放思想 再创辉煌
半个世纪悄然而过,许多往事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化忘却,依然让人们想起和怀念。
在戏剧历史上,甘肃的文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文艺工作的前列,甘肃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一直在全国剧坛上具有瞩目的光彩。甘肃的文艺工作曾出现过两个阶段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时期。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甘肃文艺界创作出各类剧目达100多个,尤以甘肃省话剧团创作领先,他们有过二、三十部极具影响的剧目。其中甘肃省话剧团的《康布尔草原上》;甘肃省歌剧团的《向阳川》;甘肃省京剧团的《草原医生》;甘肃省陇剧团的《枫洛池》均先后进京汇报演出,引起轰动,载誉全国。这在当时西北乃至全国都形成气势。甘肃的文艺工作者对甘肃的文化艺术事业有着成绩卓然的贡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的文艺工作出现了第二次戏剧创作高峰。在一次审查甘肃省歌舞团新排的舞剧——《骄阳颂》的现场,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舜瑶不无感慨地说:“敦煌莫高窟就在我们甘肃,能否把敦煌壁画编成故事,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她的一番话引起了在场的文艺界人士的热议和深思,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当场郑重地说:“陈部长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突破性的创意,敦煌在甘肃,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打破禁区,繁荣创作,再现甘肃文艺工作新辉煌”。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沉寂,甘肃的文艺工作者深感失去的太多,激起了他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剧作者迅速投入到又一次创作的激情中。甘肃省话剧团的剧作者,突破禁区,大胆笔触曾经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主题的话剧《西安事变》;兰州市京剧团首次塑造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为舞台艺术形象的戏剧创作《南天柱》,在京剧演现代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贡献。甘肃省歌舞团突破条条框框的局限,挖掘出埋藏在敦煌壁画文化中的千年瑰宝,拂去尘埃,化作鲜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在舞台上满血复活,成功创作出舞剧《丝路花雨》。这三部剧的创作都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的创新和创意,全部参加了建国30周年的庆典演出,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甘肃戏剧再一次引起了全国的轰动。这三部戏剧的创作在全国竖起了三座丰碑,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突破,也为中国戏剧艺术开拓了创作的新思路新天地。
甘肃文化艺术事业之所以如此辉煌,是他们有一支既懂文艺理论知识,又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和务实精神的文艺工作队伍,他们忠于文艺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其次,他们有一个主管文教工作,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领军人吴坚,他是来自革命老区的文艺工作者,他不仅是一位决策者,也是一位热情积极参与文艺工作的实践者,他提出:“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和突破,要坚持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写出有自己地域和民族特色剧目来”。
吴坚在工作上除在政策和思想上给予引导,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外,更多的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剧作家、艺术家,切实为他们提供良好宽松的条件,尊重艺术规律,放手使用,支持鼓励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让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奇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而且自己勇于担当,减轻他们的思想顾虑。
吴坚在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文艺是党的事业,加强对文艺的领导,对文艺的发展特别重要。党和文艺工作者的关系密切了,领导同大家平等地交换意见,共同地研讨问题,既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参与创作实践的普通劳动者;既是文艺工作者思想上的战友,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既放手大家努力探讨,又引导帮助克服某些不良倾向,这就为文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气氛。”
二、 不负使命 筑梦敦煌
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兴趣和爱好。
吴坚自小就热爱文艺,上世纪30年代曾因在街头演出宣传抗日的独幕剧而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在押送陕西咸阳集中营途中和难友一起逃跑到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延安工作学习两年多后,因为他具有文艺方面的特长而被分配到三边分区文工团任副团长、团长、编导。他曾创作过歌剧、话剧等文艺节目;编导现代剧、传统戏剧20多部,沉淀和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艺术实践知识及经验。解放后他又长期从事文教工作,他非常关注文艺创作,特别是舞台戏剧艺术。兴趣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这是他一生的幸运。既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身心摧残和打击,他依然不离不弃,这反映了他对文艺事业的执着和痴迷,也反映了他的坚强性格,质朴情怀,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他所热爱倾心的文艺事业中去了。
吴坚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长久以来,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经常对一些重大问题反复深思。敦煌石窟是我们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颗明珠。过去因工作关系,他曾经多次去敦煌莫高窟和许多搞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们深入到每个洞窟中,听他们娓娓讲述壁画中的历史和各种传奇典故。那些精美形态各异的彩塑,雍容华贵的唐代仕女壁画,以及满天飞舞的好似迎接八方来客灵动的伎乐天使,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下决心打造一台全新的敦煌舞剧之时,他反复思考如何把这些一千多年前敦煌壁画上各种形态的乐舞重新复活起来,让它们穿越千古历史的隧道,把古代优美靓丽的舞姿,重新展现在当今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豪壮之美!太富有浪漫色彩了。他心潮澎湃,精神振奋,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他大胆地做出一定要完成编创敦煌舞剧的决策,打造舞剧的新篇章,弥补舞剧多年来的空白,毫无疑问,这个题材就是创新突破的绝佳选择。他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这个设想和构思如实地向当时甘肃省委书记和主管文教工作书记作了汇报。经研究,上级同意和支持他的想法和方案,同时决定由他负责组织甘肃省歌舞团编创敦煌舞剧的工作。领导的重托和支持,使他有一种使命感的激情和冲动,这是他多年的心愿,一生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追求和梦想,更是一份久远的情怀。为实现这个梦想,几十年来他从未停下脚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心付诸行动,一展生平抱负。他要全心全意投入,倾心尽力打造一台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他以创新突破的精神,战略的眼光,默默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高标准的目标:未来新舞剧不仅要能进北京,轰动全国,还要走出国门,飞向世界,震撼世界!
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甘肃省歌舞团,首先给全团做了一场鼓舞士气,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的战前动员报告。他说:“省上把编创一台敦煌舞剧的任务落实到咱们团了,这是对你们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希望大家一定要充满信心,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过去人家说我们甘肃一穷二白,那好哇!穷则思变,将来我们要把这个敦煌舞剧创作演出成功了,我们不但要进北京,而且还要到全国、全世界演出,要让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向全世界。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今天讲的话,这不只是豪言壮语,而是不久将来我们一定要实现的美好愿望。”他的一番讲话,让全团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说:“部长在说笑话呢!我们甘肃省歌舞团从来还没有在北京演出过,更没有参加过全国性的任何舞蹈比赛呢!哪里还敢想出国啊!”吴坚说:“你们不要轻视自己,我有信心,你们更要有信心,咱们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敢为人先,一定要编创出一台独一无二的敦煌舞剧来。”
吴坚是一个事业型的人,以追求事业为乐,精力充沛,才思敏捷,考虑周全,作风朴实无华。多年来他以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真诚智慧致力于自己一生热爱的文艺事业,任何磨难也动摇不了他坚强的信念和毅力,他认为坚持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他自信、沉稳、有责任、有担当,并以固守淡薄为处事态度,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豁达的人生情怀。
或许是兴趣和爱好赋予了他更多的正能量和热情,吸引他不断探索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他决心历尽艰辛,大胆实践,精益求精,一定要以工匠精神境界,把敦煌舞剧的艺术形式,艺术方向,艺术风格打造成一部尽善尽美的精品之作,奉献给祖国人民。他深知要做到完美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精神是难以做到的。他用艺术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又让生命因艺术而更加光彩。
三 、凝心聚力 穿越千古
《丝路花雨》舞剧的创编和每一部经典作品一样,都有曲折和痛苦的经历。
经剧团领导研究,决定选拔十多个年轻人组成一个《敦煌舞》编创组,他们是从事多年舞蹈专业的精英,具有创作的实力和精湛的编舞艺术水平,只是对敦煌舞很陌生。在无先例可循,无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带着好奇和创新的勇气,满怀激情和信心,不怕苦不怕累的决心,踏上西出阳关的道路,走向深藏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沙漠里的敦煌莫高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在他们尚未出发之前,吴坚特地电话通知敦煌莫高窟的负责人说“省上决定创作一台敦煌舞剧,组织了十多个年轻人去石窟观摩壁画体验生活,向你们请教,希望给予关照,请相关人员为他们观看石窟壁画做些指导,讲解壁画上乐舞的情节和典故”。面对浩如烟海的壁画和满天飞舞的伎乐天使,年轻人既感震撼,又有一种茫然失措、一愁莫展的困惑和迷茫。敦煌的学者们为他们讲解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壁画中的一些传奇故事,他们边看边感悟。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观摩,他们似乎有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即返回兰州。吴坚为了让创作组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他主动联系了距离兰州较近的临夏党校,安排他们吃住在那里,集中精力搞编创。苦战数月后,写出一部《敦煌曲》。但是在排练中却因时代拉得过长,剧情结构不连贯,主线不明确而无法进行下去。编创组成员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各持己见,一度让他们陷入了抉择的彷徨之中。在他们迷茫和徘徊时,吴坚仔细聆听了他们争论和意见后说:“不论你们怎么构思,怎么设想,既然叫舞剧,总得有个故事把时间凝聚在一起,总得有几个主线人物把故事串起来吧!时间拉得太长,故事太多,人家怎么排?怎么演?”同时安慰鼓励他们不要气馁,不要消沉,更不能分散,一定要搞好团结,他说“只要你们坚定信心,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提高对敦煌舞剧主题的再认识,加深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厚重文化背景的进一步了解”。编创组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放弃杂乱无章的第一稿,重新开始。他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增加了知识的积累。三个月后再度出征敦煌莫高窟,全神贯注在壁画上古代舞蹈的艺术中寻找新的思路。他们潜心学习,认真研究,反复揣摩、思索,模仿那些卓越多姿的舞蹈动作,这些都让他们有所感悟,也触动了创作的激情。尤其让他们深感意外的是在查阅资料时,偶然看到在藏经洞中发现的女奴多宝的《卖身契》和塑匠赵僧子的《典儿契》等历史资料,这些凄凉的历史事实,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生活依据。敦煌学者被他们的这种虔诚的执着吃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主动向他们讲述了壁画中的老画工神笔张和他女儿英娘悲惨的故事,并把多年临摹壁画上的各种图像提供给他们参考,鼓励他们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寻找有关古典歌舞的描写,这些大大的启发了他们编创敦煌舞剧的思路。然而在编创的实践中,一切并不尽如人意,尽管他们多次往返于敦煌莫高窟,通过观摩学习积累了许多知识,有了创作的灵感和感悟,但终究是一条无章可循、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创新必须突破,把理念升华为现实,这依然是一条充满曲折痛苦,艰辛探索而又沉重的历练过程。
从舞剧编创的初期开始,这个重点项目就得到了吴坚的热情关注和指导,他经常和编创组在一起讨论研究舞剧的结构和舞蹈的编排。吴坚深知敦煌舞蹈是舞剧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敦煌舞蹈的独具特色,也就不会有敦煌舞剧别具一格,舞蹈的编创至关重要。他按照自己最初考虑的敦煌舞与舞剧的因果关系,下决心一定要把敦煌舞实施于敦煌舞剧的编创全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一关键才能打造出敦煌舞剧的新篇章。
编创组进入了全新的创作状态。当他们把最先设计出来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情节,用比划解说和表演的形式,向吴坚汇报展示时,竟然被他否定了,他说:“剧情不顺,情节不打动人”。编创组随后进行了反复修改,但接着的两次汇报仍然被吴坚否定了,他说:“舞蹈的动作不流畅舒展,舞姿不优美,再好好想一想,重新设计”。连续挫折让编创组的年轻人十分沮丧,有人恼火地说:“我们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他还觉得不行。”有人甚至又提出要分散开来各搞各的。吴坚知道后说:“我还是那句老话,不但不能分散,还要搞好团结,集中力量攻克难关。我是不会编舞,但我会看舞,你们在编排设计时,一定要用舞蹈语汇把敦煌舞的造型和意境展示出来,把舞剧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这当然是一项艰苦的再创造过程,所以你们必须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
为帮助和便于他们编创敦煌舞蹈,吴坚经过反复思考,先把剧情结构理顺出来,然后对他们说:“我的意见是以盛唐时期的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丝绸之路为依托,以画工父女的悲欢离合和波斯商人伊努斯的生死患难之交为主线贯穿于全剧,你们看如何?我知道你们都是编舞的能手,有实力,只要你们充分调动潜力,倾心尽力,不断地琢磨反复地推敲,一定会创作出来造型独特、神形兼备的敦煌舞蹈的”。在吴坚语重心长地鼓励点拨下,编创组又重新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忘我投入,相互切磋技艺,仔细打磨细节,使编创渐入佳境,灵感妙招犹如泉涌,大家越来越有激情和信心了,同时也不断地得到了吴坚的认可和赞许。尤其让他们出乎意料的是在反复的揣摩融合探索中,竟捕捉到“S”形曲线才是古代敦煌舞不同凡响,韵律美妙,自成一体的独特造型!这一感悟让编创组无比兴奋,激动地相拥在一起,任喜悦的泪水流淌。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如何使那些零碎孤立,静止在壁画上的舞蹈形象获得流动的生命呢?让它们变成连贯的富有情感和韵律的一个个舞姿呢?这又让他们陷入了凝思苦想之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废寝忘食,殚心竭虑地反复设计,遐想连篇,以至出现有人在睡梦中惊呼“我想出来了!”的感人情景。创作有了飞跃的进展,他们真正把编创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编出了流畅自如,多姿多彩,轻盈优美,灵动曼妙的敦煌舞特有的风格,它既有古代传统的艺术魅力,又融合了现代舞蹈的审美艺术和表现艺术,使敦煌舞成为有丰富古代文化底蕴的新古典舞蹈,真正复活了敦煌壁画上的古代舞蹈的韵律,使之具有神形兼备,舞姿卓尔不凡的艺术魅力。
敦煌舞剧的编创初步告捷,吴坚充分肯定,并给予赞扬。同时又说:“大家很辛苦,不负众望,但不能满足现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还要不断地修改提高,成功不负有心人。”年轻人高兴地拍着手大声说:“吴部长,请我们吃北京包子!”这是他们提出来的最高奖赏,也是当时人们心中最奢侈的渴望。
虽然初战成就不菲,但当时大家却怎么也想不到由他们历尽艰辛编创的敦煌舞蹈,不但复活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对中国民族舞蹈的艺术复兴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没有想到给中国舞蹈史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更没有想到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奇葩!行文至此,被他们当年的那种真挚、憨厚、淳朴的情感和本质深深打动,由衷地发出肺腑之言:“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啊!”
舞剧进入了排练阶段,犹如战斗吹响了冲锋号角,全体演职人员井然有序地进入了排练现场,各司其责。这段时间人们在省歌舞团的排练大厅里总能看到吴坚的身影,他和导演、剧作者、编舞和演员们在一起排练的实践工作中,根据舞剧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对原创舞剧的结构、舞蹈设计和人物形象塑造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使整个舞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升华。他们一边排练,一边修改,一个个舞姿的造型,一段段舞蹈的语汇,一幕幕场景的设计,一曲曲音乐的演奏,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琢磨,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英娘的“反弹琵琶”经典舞蹈就是经过几个月的一次次推敲,一次次排练才逐步呈现出来的。一部台本几易其稿,最终才形成了一剧之本。
在一年多的创排里,他们就是这样夜以继日,锲而不舍地坚守在排练现场,大家拧成一股劲儿,齐心协力,百折不挠的砥砺拼搏,一鼓作气把六场敦煌舞剧全部排练出来了。其中既有编导们一丝不苟的心血和艰辛,也有全体演职人员专心刻苦的汗水和劳累。这些感人至深,动人心扉,艰辛曲折编创排练的幕后情景,有多少人还能记起?又有多少人知晓?
在实践中,吴坚一直牢牢坚守舞剧初始时,他大胆设想的大格局、高水平、敢为人先的蓝图决策,并以此为导向,自始至终贯穿在敦煌舞剧的全程活动中。从编创舞蹈起始,到现场排练,全剧合成彩排;从舞台装置、舞美、灯光、音响,再到服装设计制作和化妆造型设计等等,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各尽其职,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夯实的稳稳妥妥,扎扎实实,从而为敦煌舞剧大获成功奠定了先天的基础。
当舞剧初具规模,即将彩排时,吴坚又苦思冥想,终于为敦煌舞剧想出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既体现思想性,又能概括艺术性,两者完美结合的剧名——《丝路花雨》。自此,敦煌舞剧华丽转身,《丝路花雨》舞剧闪亮诞生了!
《丝路花雨》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艺术,不断追寻挖掘以敦煌壁画舞蹈为依据而创作的极具西部特色古典舞蹈的流派;更极具甘肃地域特征和敦煌魅力的探索精神,精湛地表达了甘肃风格的舞蹈,也是甘肃历史上第一个自创大型舞剧。它发现和提炼出敦煌舞蹈动作的核心“S”曲线的造型,它是敦煌舞蹈语汇的特有的动作。它给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增添了一个新的流派和舞种,它不仅是艺术上的一个大的创作成果,而且它借助于敦煌舞蹈的语汇艺术形式,跨越时空,弘扬了正能量,突出了主旋律,讴歌了丝绸之路上人们永恒不变的至纯至善大美的友谊。
《丝路花雨》舞剧是甘肃省歌舞团的艺术家们用两年的时间,通过艰辛努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的方法而编创出来的,是舞剧艺术上最新突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舞剧,它成功地复活了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敦煌壁画又给了《丝路花雨》舞剧以生命。是历史的沉淀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碰撞融合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它谱写了一曲敦煌赞歌,它不仅是舞蹈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使灿烂的敦煌历史从这里延伸、弘扬、传承、超越,向人们提示了广阔的创作之路,因此,《丝路花雨》舞剧是一个不朽的传世之作。
《丝路花雨》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和省文联的许多领导同志深入到创作第一线,在整个创作和演出中,大家一起工作,共同研究讨论,从舞剧的题材、主题思想、故事结构到艺术表现,如确定歌颂盛唐敦睦邦交,进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古代中外人民友谊等主题思想方面以及在艺术上从壁画中取其精华,继承古代舞蹈遗产,发展民族风格和舞蹈流派的等问题上,都是经过各级领导和艺术团队共同研究,反复实践,最终确定的,也因此获得了各文艺团体的大力帮助。
《丝路花雨》是甘肃文艺工作中各级领导和艺术家们团结一致,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胜利成果;也是甘肃文艺界无数人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用心血和汗水默默无私奉献的成果。
作为当之无愧领军人物的吴坚,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融入了甘肃这方热土。他有卓越的判断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能根据现实预测到事情未来的演变;他是一个有信心毅力、有智有谋,有雄心壮志,敢于担当负责,有艺术才华的内行领导。在《丝路花雨》的全部创作过程中,他全力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大方向,坚持每个环节,每个细枝末节都要深思熟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对艺术的高标准和敢为天下先的既定目标,并全力在工作中贯彻到底,带领整个团队成功推出《丝路花雨》经典舞剧,奉献给甘肃和全国人民,让《丝路花雨》享誉全国,轰动世界,为祖国争得荣誉。也登临了自己一生执爱的文艺事业的巅峰,圆满地实现了自己久远的情怀和一生不放弃的梦想。
四、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要素,它们相辅相成,但天时地利都需要通过“人和”才能发挥作用。
成功始于正确的选择。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从沉闷压抑封闭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迎来了百花齐放的20世纪改革开放的时代。那时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开放,有强烈的文化饥渴需求,他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文艺工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那时我国的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物资供应匮乏,人们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思想也很纯朴,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冲动浮躁,不图名利,工作认真刻苦,任劳任怨,积极追求创新创优的务实精神,那是一个精神振奋欣欣向荣的年代,是一个没有名利金钱诱惑的年代,是一心一意忠于革命事业,不计报酬不计得失,默默耕耘付出的年代,值得我们记忆和思考的火红的年代。
吴坚曾经说:敦煌在甘肃,这是甘肃人的幸运和骄傲。它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是敦煌文化遗产的故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取材创作的优势和题材的宝库。我们为创作敦煌舞剧,主创人员七下敦煌,在那里深入生活累计四个多月,有那么多的壁画可以反复地观摩;有那么多的敦煌专家学者为他们讲解敦煌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分析壁画上的人物,讲述各种传奇故事,这些别的省份能办得到吗?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地利优势,搞好我们的“土特产”。
伴随《丝路花雨》舞剧创作全程的有一个优秀的艺术团队,他们是敦煌的专家学者,甘肃文艺界各级领导和各层面的顶尖人才,这是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和艺术素质的队伍。都有丰富业务水平,是文艺界的骨干力量,他们思想活跃,有判断能力,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领军人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集体优势,对舞剧的许多问题作出正确抉择。
领军人吴坚,身体力行,以文艺工作者的普通身份和大家一起关注舞剧的每一个进程,研究主题、剧情结构、人物塑造等;一起参与有关舞剧问题的讨论和热烈的争执。他在工作中懂得按艺术规律办事,懂得尊重爱护艺术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同甘共苦,为他们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坦诚和民主的艺术创作氛围,这对艺术作品臻于完美极为有利。
《丝路花雨》正是抓住了天时机遇,利用地利优势,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和突破意识,选择了绝佳的创作题材,始终坚守敢为人先的超凡的理念。经过百折不挠、千锤百炼、精心细琢,终究打造成了璀璨夺目,精彩绝伦的精品之作,以至它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艺术风格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奇迹。
吴坚在《甘肃西北文化研究》成立大会讲话中曾提到:“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历史光彩的巨大成果当推舞剧《丝路花雨》了,这是从当代人思维和眼光把历史画卷呈现于当今世界的卓越的艺术实践,该剧的策划者和创作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以思想家锐敏和艺术家的良知,高瞻远瞩,把握了古代文化精粹,展望了历史和未来的指向,又以思想上超凡的胆识,艺术上娴熟的精湛,成功地把一个具有世界意义,世界艺术水平的杰作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产生了举世轰动的巨大效应。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是甘肃文化艺术界的骄傲。这是对传统文化成功的弘扬,也是对传统的超越与升华。这是历史的形象再现,有深邃的历史感,这是时代的创造,因而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丝路花雨》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略显不足,议论文字确不少见,但对这部影响深远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产品的文化意义,对它所拓展的艺术研究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缺少深刻的宏观研究;对它的音乐、舞蹈以及它的艺术手段古为今用的多项造诣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张扬,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我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尚落后于艺术的实践。”
五、悠远的追思 深切的怀念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经意间40多年飘然而过。我常想:《丝路花雨》舞剧是敲开为世人瞩目的敦煌文化艺术宝库的首创艺术杰作,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丝绸之路历史的一个巨大成果,它产生了举世轰动的效应,成为人类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这个当之无愧的经典舞剧,并没有因时光流逝而消声褪色,它至今依然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它跨越时光和地域的限制,持续打动万千人心,作为传世之精品,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敦煌舞派系与世长存。这是编创者们所预料不到的辉煌成就,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笔厚重的记载。有些事情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当年一个创意,谁也没有料到会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深远的影响。如果当时没有高屋建瓴、独具慧眼的领军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突破精神,给尚未问世的敦煌舞剧的编创活动以大格局的理念,倾心尽力,精益求精的刻苦雕塑,那又会是什么样呢?《丝路花雨》的问世真堪称为是一个惊艳!
我也常想:那些曾经是《丝路花雨》的缔造者们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随着40多年无情岁月的流失,韶华不再,人已衰老,很多人都相继离世,当年的领军人吴坚,生前把丝绸之路上的友谊花雨洒向了人间世界,他也在一个寒风萧瑟,大雪纷飞,冰封的冬季,带着一身正气,在洁白雪花的陪伴下,走向远方,永远地离开了……
往事并不如云烟。有些沉淀在心底的记忆,纵然时光流逝,依旧难以淡化,它会让我们时时想起,常常怀念。当年由于我的处境和身份,虽然和《丝路花雨》未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却也是陪伴他们一起走过来的。有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至今记忆犹新。1979年吴坚接受负责组织编创敦煌舞剧的使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舞剧中去了。白天公务在身,他多半晚上去剧团,常常深夜回来,我每天为他留一盏灯,不论寒冬酷暑,白天晚上一年四季,他都在忙碌之中。冬天他带着一脸的疲惫,一身的寒气扑面而归;夏天带着一副倦容,一身汗气回来。他那种认真负责的使命感和专心致志忘我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无能分担,只能坚守,给他一束光的温馨。
记得有一次,我疑惑不解地问他:“怎么《丝路花雨》演出了500多场了,还在修改呢?”他动情地对我说:“我一辈子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最喜欢的还是戏剧舞台艺术,我编过剧,导过戏,看过无数戏剧舞蹈的演出,没有哪一个让我如此动心的。我从《丝路花雨》编创到排练,演出成功,天天和他们在一起,我对它太熟悉了太了解了,可是我每看一次都有一种如若初见的激情和动感,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瑕疵,哪怕是细节末枝都要把它修改过来,我想把它塑造成一部精美绝伦,独一无二,经得起时光磨砺和验证的精品舞剧,我竭尽全力,耗尽心血,仅此一剧”。他沉思片刻接着说:“民间有句俗语,人活一世要爬十八个漫坡。《丝路花雨》就是在爬漫坡过程中获得一步步提高的。1979年5月23日第一次彩排演出后,我们对舞剧进行了两个多月的修改,七月份请来国家级著名的艺术大师们和专家学者来兰州观摩现场指导,又做了一个多月的再修改提高,10月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演出,引起了北京和全国的轰动,这是它爬的第一个漫坡;其后,南下广州、香港、桂林、上海再返回北京进行了八个月的巡回演出后回到兰州,在全团整修期间,组织编导、演员提意见找问题,又进行了半年的全面修改提升,这是它爬的第二个漫坡;1981年6月至1982年4月,《丝路花雨》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艺术片时,对该剧的艺术质量又做了一次全面空前的提高,这是它爬的第三个漫坡;1982年9月第一次踏出国门,远涉西欧之前,我们从舞蹈的编排到服装、灯光、道具又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充实提高,这是第四次爬漫坡。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在爬漫坡中升华起来的,这四次较大的改动和提升都是一次次艰苦的艺术再创造,也是《丝路花雨》成功的主要原因,它的每一次锤炼都是一个深厚的务实经验,当然在它后面还会有许多漫坡要爬的。尽管它已经是一部经典舞剧了,但在我的心里仍然留下了一个遗憾,就是演员的基本功基础不足,技巧性不高,如果技艺再提高一些,《丝路花雨》舞剧整体艺术风格和水平还会增加一个层次”。
他的一席情深意重的感慨,让我感动至深,现在想起来似乎仍在耳畔回响。不过可告慰的是他的这个遗憾,已经被2008年新版《丝路花雨》弥补了,可惜他无缘欣赏了。2008年的新版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原创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代人文意识、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需要,对《丝路花雨》进行了全新的艺术风格的再创,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音乐、舞蹈、服装、舞美、灯光、应用现代技术操作程序作了处理,他们将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大胆地融合在一起,气势恢宏,自然流畅,更显雄壮大气,尤其让人惊喜的是演员的基本功技艺高超,雄武靓丽,表演挥洒自如和婀娜飘逸曼妙的舞姿,形成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更具有现代审美艺术的价值了。
而真正遗憾的是他永远无法知道《丝路花雨》舞剧和我们国家一带一路一脉相承,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文化的品牌,它开启了一条文化“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平台,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友好使者,成为甘肃的一张特色名片,在它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厚重历史,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和平愿望,展示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播下了和平共生的种子,争取共赢共享的未来!
岁月不可复制,人生也不可重来。远去的人都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忠实记录者,留在人间的美好传奇也不会因人离去而失去光泽。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和《丝路花雨》舞剧一样同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值得我们心怀崇敬和深深地怀念,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中,如同他们热爱的戏剧,奉献的敦煌文化遗产——《丝路花雨》这颗明珠一样与世长存,难以磨灭。
《寻梦环游记》中是这样说的:
死亡不是永别,
忘记才是。
所以说:追忆
是让逝去人“永生的”唯一方式。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