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在陕北,是群众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空间,也是陕北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各式各样的窑洞:土窑、石窑、砖窑、接口子窑、薄壳窑、柳把子窑、土基子窑、地窨子窑、崖窑等等。
土窑洞是陕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窑洞。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吹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很早很早,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土高坡上发明了土窑洞。《诗经·大雅·绵》中即有“陶复陶冗,未有家室”的吟唱。可以说,从轩辕黄帝始,陕北先民就居住在窑洞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土窑洞是很容易刨挖的。土窑的地基多选用胶土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了固实,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者可达20多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1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窗,约有3—4平方米,光线较好。有的在土窑洞内还修爽堂,扩大居住空间。土窑洞冬暖夏凉,修造容易,但窑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
为了弥补土窑洞的缺憾,于是有了接口子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而最美观且牢固的是石窑洞。
石窑洞的建筑材料是石头,是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面子颇讲究,有薄石斜砌活、锤子活、皮条錾活,细錾凿面活,还有水磨石活,常见的是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的,窗户皆是圆窗。
临河川还有在石崖上挖的孔洞,这叫石窟,多为神佛居住,子长有钟山石窟,米脂有万佛洞石窟,榆阳有悬空寺石窟,府谷有石窟沟石窟。毛泽东在志丹住过的窑洞就是一种石窟。靖边青阳岔有在半崖上雕凿的窑洞,那是崖窑,是躲避匪祸的。有的崖窑里有井泉、有仓库,设计颇用心,建造颇费力,至今虽不住人,但遗迹仍在。当然,也有土崖窑,子洲驼耳巷就有。
砖窑和石窑大同小异,只是建筑材料用砖而已。
陕北受苦人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有三五孔窑洞和心爱的婆姨。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这才是日月。因此,修窑是一家中大事,群众修窑前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择日子。修窑有挖地基、做窑腿、拱旋、过窑顶、合龙口、做花栏、倒旋土、垫垴畔、安门窗、盘炕、砌锅灶等工序。修建时邻居和亲戚朋友互相帮工,修成后有合龙口的风俗,居住前有安土神的风俗,住新窑乔迁时有暖窑的风俗,尤其是合龙口和暖窑比较有趣。
一院窑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窑腿上多有小窑,敬祀天地神祗。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防止雨水冲刷窑面。佳县、米脂、绥德、吴堡一带,不少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这叫穿厦,独具一格,更为美观。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斜或正,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丁字形、万字形、蛇抱蛋、胡椒叶、十二莲灯、八角楼等,也有雕刻花卉、彩绘油漆的,工艺讲究,美观大方,如美术图案,贴上白格生生的窗纸,红格艳艳的窗花,多姿多彩。窑洞多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吃水、种田两便,群众称之为“水食相连”之地。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省建筑材料,容易修建,坚固,耐用。窑洞上面叫垴畔,垴畔上多栽树木,窑洞前面叫硷畔,硷畔上多种蔬菜,一片生机盎然。
陕北的农家院子,宽宽敞敞,干干净净,墙上的串串红辣椒,架上的堆堆黄玉米,鸡叫狗咬,石磨石碾,猪圈牛棚,浓浓的黄土风情扑面而来。窑内锅台用清油和鸡蛋皮皮砌成花朵,炕上有花花绿绿的炕围子,铺着白净的秸秸皮席子,再铺上羊毛毡,柜子、箱子、米囤,摆放有序。
窑洞上圆下方,符合“天圆地方”之说。陕北的男人和女人就住在这样温馨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男欢女爱、繁衍生息。可谓天地人一体,阴阳和谐,怡然自乐。
窑洞里飘出了小米香、米酒香、菜肴香,飘出了信天游的歌子。
窑洞里走出了一个个走南闯北的陕北男子汉。
窑洞里走出了一个个温柔贤淑的陕北女人。
诗人杜甫在陕北的窑洞里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陕北的土窑洞里诞生了“陕人的光荣”大顺将军李自成。“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在炕上坐。”诗人贺敬之描写的陕北乡亲待客的事儿就发生在窑洞内。“五谷子青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孩儿数上兰花花好。”兰花花的故事也发生在陕北的窑洞里。“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三哥哥的故事也发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马文瑞、刘澜涛、杜斌丞、李鼎铭、杜聿明等名人都诞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作家柳青和路遥也诞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多少年来,陕北人憧憬着“三孔石窑一院墙,有吃有穿光景强”的日子。我曾在大理河畔横山的一个山村做过调查,清末民国年间,这个山村的居民都住土窑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的是石头接口窑洞。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都修石窑洞。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使陕北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如今陕北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陕北窑洞比以往讲究了,排场了。瓷砖贴面,油漆门窗,窑里窑外,装饰一新,窑内布局多样,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自来水应有尽有,宽敞漂亮,更加舒适。
陕北有很多有代表性的窑洞。清涧高杰村的白氏窑洞四合院修建于清代,颇有特色。靖边青阳岔有一个财主修有60多孔窑洞的四合院,并有很讲究的大门门楼。子洲马家沟岔张道源家的窑洞四合院也有气派,榆林城内有诸多窑洞四合院,更是窑洞建筑之精品。米脂的刘家峁姜氏庄园、高庙山常氏庄园、杨家沟马氏庄园在陕北很有代表性。是陕北窑洞的杰作,也是中国窑洞建筑的范例,这些庄园雄浑而大气,高雅而精美,是陕北人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杰作,诸多木雕、砖雕、石雕体现着陕北人的智慧!特别是马家新院窑洞为标准的陕北建筑,外观为哥特式门脸,中西合璧。1947年冬,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就住在这个院子的窑洞里长达几个月。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还在陕北不少窑洞住过。毛泽东在陕北袁家沟的窑洞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在延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的窑洞里,或批阅文件,或著述文章,或阅读书籍。所以,毛泽东热情地赞扬陕北“延安窑洞是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陕北窑洞功劳赫赫,殊荣多多!
窑洞凝聚的是陕北群众的文化空间,凝聚的是陕北丰富的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陕北繁荣的标志。陕北窑洞,是陕北的风光!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陕北风情的展示!窑洞是陕北的摇篮,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爱情,孕育了梦想,孕育了不少有声有色的传奇故事,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陕北文化。
窑洞,像一只只大山的眼睛,张望着神奇的世界,张望着美好的未来。窑洞也像一把神奇的弓,遮风挡雨,庇佑着陕北老百姓。窑洞,还像一个月轮,陕北父老乡亲在这里过着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日子。窑洞,更像一颗沉思的头颅,储存着陕北父老乡亲深邃的思想,储存着陕北父老乡亲千百年的梦幻。
因此,住进了陕北窑洞,就拥抱了陕北文化。
住进陕北的窑洞,就能闻到泥土的芳香,就能听到小米的歌唱,就能欣赏窗花的艳丽,晚上睡觉,连做梦也是温馨多彩的。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