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后,代表们意气风发地走出会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 摄/光明图片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春风正劲,使命在肩。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代表委员们步出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即将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回到人民群众中间,迎着新时代的朝阳出发、沿着新征程的长路奔跑,笃行不怠,不负人民,以拼搏和奉献践行无悔诺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唯有奋斗铸就辉煌,唯有实干赢得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如何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如何为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特邀来自各界的代表委员,畅谈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的信心、决心与恒心。
贵州省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世瑶 代表:打好“特色牌” 拓宽致富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农业生产成本高,但山地立体地形和气候特征也赋予了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近年来,贵州着力发展辣椒、食用菌等十二大特色产业,我们利用六盘水市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培育出特色西瓜、优质草莓和鲜食玉米等农产品。
回去后,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为契机,做好相关认证和品牌打造,把合作社这几年初步成熟的模式和品种向村民进行科普示范,成熟一点发展一点,以试点的方式逐步推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生动局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吕慎 采访整理)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刘晓静 代表:为实现“幼有所育”积极行动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之一,让我倍感温暖和鼓舞。当前,一些地方建设了一批普惠性托育机构,有效解决了部分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管照顾问题。然而,普惠性托育机构在发展中仍面临收费标准较高、从业人员资质和服务标准尚不健全等问题。
我将持续关注“托幼难”,助力推动普惠性托育机构发展。回去后,我会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加大对托育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托育机构的建设、运营成本,进一步拉低托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完善相关补贴和报销政策,减轻托育机构的资金压力;提高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建设运营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优化服务、加强管理、统计监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幼有所育”。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采访整理)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马东平 委员:积极推动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甘肃再次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黄金地段。借此机遇,应推进甘肃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科技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为推动文化工程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已出版《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看到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理解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甘肃在沙漠治理、国土绿化、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实力,推动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和科技合作,促进互通互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会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到工作学习中,为进一步讲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持续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采访整理)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 王颖 代表:跟着党 走好兴农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几天,我耳畔时常回响起这句话。
过去十年间,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农村电商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扩大农村消费、强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优势越发显现。我所在的十家子村也是乘着电商的东风,走上兴农之路,通过电商渠道将本地乃至朝阳县周边地区的杂粮、苹果、粉皮等几十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回去以后,我们将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促进电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会带领乡亲们坚定跟党走,继续深耕农村电商发展,让农村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记者张云、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坚 采访整理)
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刘小康 委员:勇担科技报国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连日来,我与教育领域同行们反复学习讨论,深感振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总体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规模、质量上处于后发地位,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少、创新能力弱。因此,亟须从宏观上破解科研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困境,全面盘活西部教育资源。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切实推进,为西部高校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力量。今后,期待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国家级人才总量,促进人才、项目、成果良性循环,定期委派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人才到西部高校服务,培养更多优秀科技人才。同时,统筹协调政策支持,促进东西部高校建立结对共建机制,为西部高校带来新的管理经验、创新观念和教育理念。身为高校科技工作者,我将勇担科技报国使命,努力当好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科研资源均衡配置、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采访整理)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吕国悦 代表:精准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制度创新,其目的就是平衡医疗资源和救治需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过去十年间,我国建立各种模式的医联体超过1.5万个,但一些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模型构建阶段,难以真正下沉。为此,我将学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在“精准”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战略布局精准,把牵头医院的优势、帮扶医院的短板和服务区域百姓的综合健康需求统一到医联体建设部署规划中;帮扶措施精准,创新紧密型医联体协作模式,推进医学远程会诊,促进临床、科教、管理和服务一体化建设;健康宣传精准,提高各项改革举措和服务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性,增进群众对牵头医院的了解和对基层医院的信任。
(光明日报记者任爽、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层 采访整理)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景 代表:全力保障春耕农资运输一路畅通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粮食大省,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小麦占四分之一,抓好麦田管理、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作为春耕农资运输主力军,今年以来,郑州局集团公司日均装运化肥等春耕农资227车,同比增长16.98%。眼下,麦田的春季管理主要是追肥,视小麦长势,尿素用量一般在每亩7.5公斤至10公斤。如此算来,郑州局集团公司每天运送的化肥可以为100万亩麦田提供营养。
回去后,我们将抢抓农时,通过及时组织编组快装快发等措施,服务农资运输,助力全国春耕生产。同时,积极对接辖区内农资销售企业,帮助企业迅速组织生产,为春耕农资购销打好提前量,全力保障春耕农资运输一路畅通,让庄稼的“春肥大餐”快速、安全地运送到田间地头。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采访整理)
湖南省怀化市委副书记、市长 黎春秋 代表: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五年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并提出“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一条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对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怀化通过国际陆港建设搭上“一带一路”快车,2022年开行国际班列151列,这让我们信心倍增。回去以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力推动怀化国际陆港建设,今年计划开行国际货运班列300列,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0%以上,持续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文化合作和人才交流,着力把怀化国际陆港打造成为深度对接东盟的战略平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采访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剑锋 代表:牢记嘱托 做好转型发展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多来,徐州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生态转型,老工业基地大步迈向产业强市,资源型城市全面铺开美丽画卷。
迈上新征程,徐州将坚定践行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持把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徐州实践,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图景。为此,我们将全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标杆,培育形成1个三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和4个一千亿级产业集群。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江苏东西双向开放枢纽门户,带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和首位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采访整理)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