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宣传,事关地区、部门、单位工作的优劣;事关地区、部门、单位的声誉;事关地区、部门、单位领导班子的政绩。因而,领导干部应该学会经验宣传。
何谓经验?《辞海》注释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对于地区、部门、单位而言,经验则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出经验、出典型、出人才、出成果。创造一流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盼,是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领导干部梦寐以求的结果,是领导干部人生价值的体现。
经验有两个特性,一是特殊性(典型性),二是普遍性(外延性)。
经验的特殊性越典型越好,越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经验的外延性越普遍越好,越有导向性和推广性。经验的特殊性越典型,经验的普遍性越外延,这个经验就越有在较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经验宣传,是党政宣传的重要内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正确指导所属新闻媒体搞好经验宣传,是指导推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反常猎奇,出奇制胜,是新闻宣传的魅力所在。因而,领导干部应该学会运用新闻求奇规律,正确指导媒体改进经验宣传,使自己的领导能力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创造出突出的业绩。
正确总结宣传个人经验
领导干部工作多年,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某项工作中,大都是行家里手,有许多切身的经验和体会。善动脑,会思考,勤动手,就能总结出富有个性特色,指导工作的经验来,让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对自己是个提高,对他人是个借鉴,对工作是个促进,对事业是个推动。
这些富有个性特色,指导工作的经验,经过新闻媒体宣传广为人知,既推动了工作,又提高了个人知名度 。不少优秀领导干部还得到提拔和重用。
1955年,湖南省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在报纸上发表总结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经验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青睐,成为政坛“黑马”。
有些会干事、善总结的工农兵,也由此脱颖而出,事业有成。上世纪七十年代,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总结出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打乒乓球的经验。文章在新闻媒体发表后,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赞扬。从而一举成名,由此走上领导岗位,破格快步提拔,位至国家体委主任。同庄则栋、袁伟民一样,相继成为运动员出身的“三球星”国家体委主任。
在宣传总结个人经验上,有些领导干部不屑一顾。只埋头工作干事,不善于总结经验宣传,甚至以为总结经验是“自我标榜”,“自吹自擂”。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总结宣传个人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推动工作。只要出以公心,总结宣传个人经验,对个人、对事业都有利无害。相反,不总结,难提高。不宣传,众不晓。再好的经验不总结宣传,藏在深山人不知,起不了推动工作的作用,对个人、对事业都是损失。
在总结宣传个人经验上,一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的“人怕出名猪怕壮”观念影响,忧心忡忡:有的领导干部一忧“冒尖”被人妒忌,二忧“逞能”引起上司反感,三忧“显山露水”引火烧身。
其实,这些忧虑是不必要的。“能经天磨真铁汉,不被人忌是庸才”。怕人妒忌而甘于平庸,显得心胸太狭窄了。开明的领导者都欣赏重用德才兼备的下属。下属的能力越强,工作干得越好,越显出领导选贤任能的水平。怕领导反感,也太小瞧领导的水平了。至于怕引火烧身,更是杞人忧天。身正不怕影子斜。因为善于总结宣传个人经验而得到提拔重用的领导干部多不胜数。
当然,总结宣传个人经验,是出以公心,以提高能力、推动工作为目的。它同个别领导干部刻意宣传个人、美化个人、包装个人、神化个人,企图利用宣传为个人仕途升迁敲门铺路,有着根本的区别。那些心存不良动机,不择手段利用宣传达到不良目的的行为,应该受到纪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
在改革的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难点、新焦点层出不穷,需要领导干部用创新思维应对解决。因而,领导干部正确总结宣传个人经验,领导干部善于创新之风。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对于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确总结宣传工作经验
领导干部主持或分管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报国兴业的阵地,是展示才华的舞台。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总有些闪光的亮点,总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对这些成功之处加以总结宣传,让感性认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成为精神财富,鼓舞干部群众的士气;成为示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倘若这些经验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在更大范围推广,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工作,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作经验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一旦被上级推广,这个经验的发源地就会名气大增。工作经验推广的范围越大,经验发源地的名气就会越大。
工作经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精神宝库。聪明的领导者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探索宣传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带有规律性、指导性的经验。干工作得心应手,经验得到推广春风得意,地区、部门、单位的知名度水涨船高。这样有利工作,有利集体,有利单位(部门或地方),有利百姓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团结奋战,巧夺天工,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县委密切配合中央新闻媒体宣传红旗渠,拍摄出了鬼泣神叹的大型纪录片《红旗渠》,展现了林县人民大智大勇、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和精神风貌。红旗渠震惊世界,林县随之名扬天下。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因功得福。在“文化大革命”中,不仅躲过了残酷迫害,而且得到破格提拔。七十年代末,曾出任国家公安部主要领导成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国内出现了“油荒”。石油部领导带领干部职工,不惧艰难困苦,开展石油大会战。很快建成大庆油田,我国石油实现自给。石油部领导密切配合中央新闻媒体总结宣传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开展大庆石油大会战的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石油部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部长,先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当然,总结宣传工作经验,不能热衷于“过五关斩六将”,报喜不报忧,宣成不宣败。总结“走麦城”失败的经验教训,警示自己和他人,让工作少走弯路。更加显示出领导者的高风亮节和过人素质,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1948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主持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率领3个纵队过江执行战略机动任务,配合正面战场为分割歼敌创造条件。粟裕曾任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对抗日先遣队无后方作战最终失败刻骨铭心。他在整训部队、准备执行军委命令开赴江南的同时,认真总结抗日先遣队失败的经验教训,反复研究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提出了暂缓分兵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两淮地区歼敌的建议。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的建议,制定了将蒋军主力歼灭在江北的战略方针。粟裕当即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军政主官。粟裕的建议改变了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和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
说起总结宣传工作经验,有的领导干部总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推托;有的领导指令“枪手”捉刀代笔,“假大空套”应付;有些领导习惯“等着文件定调子,等着他人做样子。等着上司拍板子,自己甘当‘肘胡子’(木偶)”。表现出这些领导干部不求创新、只求平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这些领导同志虽然没有干错事,但却会误事,难以成大事。往往会将小问题拖延成了大问题,会将小矛盾拖延成大矛盾,以致矛盾突然爆发,不可收拾。
改革开放迎来了百花争艳,伴随而来的是问题增多,矛盾突出。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求实创新,主动应对,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因而,求实创新,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建议将求实创新,列入新时期任用提拔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工作经验有较强的针对性、超前性和实用性。因而,领导干部运用新闻求奇规律,对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精心总结,指导新闻媒体适度宣传,认真推广,促进各项工作。那种只干事不总结,对经验不宣传的作为,早该被时代淘汰了。
正确总结宣传群众经验
毛泽东有两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毛泽东本人,就是善于总结宣传群众经验的大师。
大革命年代,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社会舆论对它贬低谩骂多于肯定赞扬。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旗帜鲜明地赞扬“好得很”,成为农民运动的伟大旗手。
红军时期,毛泽东总结红军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方针,指挥和指导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全国军民抗日斗争经验,写出了《论持久战》的军事理论大作,提出了抗日战争三个阶段,以游击战为主,长期坚持中国必胜的论断,指导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全国解放区的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挥和指导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是领导干部的光辉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深入,砸碎了禁锢思想的精神枷锁。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像火山迸发,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出许多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创造出许多解决社会和经济热点、难点、疑点的方法和途径,新事物、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这是很好的政治资源,这是很好的精神财富。把这些很好的政治资源变为政治资产,把这些很好的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需要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借助新闻媒体认真总结,宣传推广。
总结宣传群众的经验,领导干部要有群众观点,要有责任意识,要善于超前决策。
总结宣传群众经验,领导干部有群众观点。
共产党的路线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和政府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熟悉群众的生活,熟悉群众的喜怒哀乐,熟悉群众的呼唤期盼。凡是群众需要的,凡是群众满意的,凡是群众高兴的,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领导者应该尽力而为,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意愿。
粉碎“四人帮”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严厷昌等18户农民,冒着风险按血手印,实行大包干,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省委书记万里等省委领导如获至宝,认真总结,指导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全省推广,为农村改革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子。
“要吃米,找万里。”这两首当年广泛流传全国的民谣,是人民群众对万里勇闯农村改革禁区,探索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最高褒扬。此后,万里先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总结宣传群众经验,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意识。
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党政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为官一任,守土一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安康,是领导干部的天职。
面对深化改革矛盾复杂、问题众多、解决难度较大的状况,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新办法,应该尽快发现,及时总结,广泛宣传,予以保护,促其发展。让群众创造的经验之花,含苞怒放,香飘万里。
农业“大包干”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后,农民迫切要求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1992年春,陕西省政府总结宣传长安县农民收割机跨省区作业的经验,在关中地区开展千台收割机大会战,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5年5月,国家农业部、公安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的夏收机械跨省区作业,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总结宣传群众经验,领导干部要善于超前决策。
审时度势,超前决策,是领导干部出类拔萃的标志。
那种对新事物视若无睹,举棋不定,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是政治上不成熟,思想上不解放,工作上无魄力,作风上不扎实的表现。
对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事物,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即使它不符合眼下的某些政策和规定。只要本质好,主流健康,效果明显,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也要扶持帮助,总结宣传,超前决策,为尽快推广创造条件。领导干部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列,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历史的前列。
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省长安县干部群众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潮流,冒着风险兴办社队企业。县委、县政府不加干涉,默许保护。八十年代初,面对社会上否定社队企业的风潮。长安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总结宣传兴办社队企业、改善群众生活的经验,坚持发展社队企业不动摇,为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好路子。长安县发展社队企业的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续报道。长安社队企业名扬全国,被誉为“西北一枝花”。
总结宣传群众经验,领导干部要克服“无所作为论”。
有的领导干部信奉“领导高明论”,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创造的经验不屑一顾,谈不上指导新闻媒体资金宣传群众经验。也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自信,信奉“无所作为论”:咱职位低,权力小,能力差,总结宣传群众经验没本事、没干头、没意思,无心思指导新闻媒体总结群众经验。
其实,总结群众经验,不在职位高低,权力大小,能力强弱,而在于史命感,有恒心。
1991年,陕西《长安报》聘任记者张宝贵,报道了《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的新闻。提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跨区域作业的路子”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1992年被陕西省政府采纳,引发了千台收割机大会战。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公安部采纳,引发了全国夏收机械跨省区作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95年,时任长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宝贵,同《陕西日报》记者晁阳裔国华合作,报道了《长安兴起“股份田”》的新闻。在全国最早提出了“转让农民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发了全国土地流转热。2008年10月,“土地入股”被写进党的17届3中全会文件,为深化农业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2009年7月,时任长安区社保局调研员的张宝贵,总结长安土地托管的经验,在《陕西日报》发表了《长安土地托管调查报告》。提出了“土地公司接受农民委托,依托农业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实现规模经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新时期农业发展思路,受到农业部赴陕调研组和中农办领导的肯定。2011年9月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南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上,长安土地托管的经验做了重点交流发言。长安土地托管的经验,已在全国100 多个区县开花结果。
一个农民、一名记者、一位处级干部,坚持30年结合新闻搞研究,利用媒体推成果,将长安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推向全国。
可见,只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有持之以恒钻研攻关的精神,小人物也会总结出大经验。
正确总结宣传“青胜蓝”的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善于创新、善于宣传,是优秀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善于总结宣传个人、工作、群众的经验,还要善于总结宣传学习外地区、外部门、外单位的经验,让外地区、外部门、外单位的经验,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生根、开花,结出硕果。从而创造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经验。开创相互竞争,学比赶超的局面。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言:“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说起总结宣传“青胜蓝”的经验,有的领导不以为然:“那是吃汤饭,嚼他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醒来得早,不一定起来得早。起来得早,不一定跑得快。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胜于蓝,屡见不鲜。
1995年5月初,《陕西日报》刊发了《长安兴起“股份田”》。最早提出“转让农民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流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及省市27家新闻媒体,聚集长安报道“股份田”。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省市领导都有批示。有关部门多次调研、汇报。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果而终。“股份田”在她的故乡自生自灭。相反,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学习借鉴长安“股份田”的经验,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推广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在全国推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面积种植猕猴桃始于长安县。由于多种原因,猕猴桃在长安没有形成规模,没能成为长安农业的支柱产业。西安市周至县学习借鉴长安大面积种植猕猴桃的经验,以优质品种创名牌,以规模经营引客商,以广泛深入宣传拓市场,以贮藏加工增效益。县委、县政府瞅准目标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建成了27.5万亩全国最大、全国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县,种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每年仅鲜果就在国内销售5万吨,建成果库1800座,贮藏能力12万吨,建成了多条深加工果干、果脯、果汁生产线。鲜果和加工产品销往法国、德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猕猴桃成为周至县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2011年11月24日,《陕西日报》一版头条刊发消息《陕西成为全国第一果品生产大省》:陕西抓住世界苹果产业向以我国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苹果产业向黄土高原区域转移的机遇。2002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的决定》,设立全国唯一的省级果业局,政策支持,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引导优势区域积极发展苹果生产,提升产业生产力。苹果面积由2001年的561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959万亩。产量由391万吨,增加到960万吨,在中国和世界苹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下苹果汁年产80万吨的加工能力,出口创全国第一,国家认证绿色苹果面积300万亩,全国第一。有机苹果认证面积25万亩,全国第一。
2011年,陕西以1714万亩的水果总面积和1420万吨水果产量,超过河北、山东、广东等果品大省,首次登上全国第一水果生产大省的宝座。
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先进,也没有永远的落后。政治态势、军事态势、经济态势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小有成就或大有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放慢脚步,就会由先进变为落后。相反,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果断决策,持之以恒,就会后来居上,创造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业绩。
领导干部要学会经验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学习创新、有序发展、群众实惠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的“一刀切”,反对违背民意的“下硬手”,反对不切实际的“大呼隆”,反对随波逐流的“刮阵凤”,反对随心所欲的“拍脑瓜”。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共产风”,六十年代的“红海洋”,七十年代的“穷过渡”,八十年代的“办公司”,九十年代的“投资热”……这些教训太多了,永远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注:此稿摘自2014年三秦出版社《领导与新闻谋略》第三章(张宝贵 李正善著)
作者简介:张宝贵,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干过工农兵,乡政府通讯报道员、《长安报》聘用记者。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采写新闻搞研究40年,100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全国、省市新闻奖、社科奖。106项宣传研究成果被写入中央文件。被破格提拔为长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破格转干、破格授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曾任《长安报》社社长、陕西省县市报协会主席、长安区政协秘书长。被评为西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省报业管理先进个人。被陕西日报新闻培训班、西北大学新闻系、陕西师大新闻传媒学院聘为兼职讲师、教授。被陕西农村网聘为青年记者导师。1999年出版的《田园报春花——张宝贵获奖新闻作品选》,多篇稿件入选大学新闻教材。2014年出版的理论专著《领导与新闻谋略》(与李正善合著),得到中宣部景俊海副部长和陕西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新闻出版报》等国内20多家媒体和日本放送电视网百余次报道。被誉为“新闻奇才”“新闻获奖专业户”“研究领导新闻学的开拓者”,现为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社区文化发展促进会顾问、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理事。
作者简介:李正善,高级记者,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智库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梦工场高级讲师、西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华商报》社会新闻部、深度新闻部、经济新闻部、陕西新闻部等部门主任、《重庆时报》采访中心副主任、“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总编辑,现任荣信文化总编审。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领导与新闻谋略》(新闻理论专著,与张宝贵合著)《青春的风度》(散文集)等。参与采编的新闻作品获奖数十次,其中2004年连续报道《西安儿童医院医生收红包现场被抓》、2006年连续报道《西安宝马彩票案》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2001年摄影报道《陕北一男子呼唤环保被刑拘》、2009年深度报道《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获中国新闻奖提名奖;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部分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转载,并入选《时文选萃》等多种选集和高中语文教材。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