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我来西安参加一个活动,听说安危先生不久前又住院了,最近刚刚出院。于是,便和几位老友一起去先生家里看望。令我惊诧的是,81岁的安危先生精神抖擞,毫无倦容,谈话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五点半。考虑到安危先生需要休息,我们准备起身离开,可他执意要请我们吃晚饭。于是,我们几位就在小区附近的一家餐馆里,一边吃饭,一边继续交谈。谈话的内容很多,但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大意是:“只要谈‘工合’、谈海伦·斯诺,我就没病了。我最近正忙着准备出版一本书,看样子还能再活三年!”
没想到,先生说的这部书就是今天看到的《难忘友情》,这也是先生第23部著作。这部书收录了先生46篇文章,大部分已经在微信平台发表过了,还有一些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部书既是作者友情见证的文学作品,又是史料价值很高的文献资料。其中一篇题为《写给张晓燕的一封回信》的文章,勾起了十九年前我去扶风县安上村拜访安危先生的一段回忆。
2004年暑期,宝鸡英语沙龙组织了一次现场教学活动,有七八位英语爱好者赴扶风县安上村参加英语培训,其中我和宝鸡日报社记者张晓燕都带着女儿。一路上,曾经采访过安危先生的张晓燕给我们讲述了安危的传奇经历——作为一名退休后的省级机关领导,为何要担任安上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如何为家乡发展经济开展民主自治;作为一名翻译家,怎样发挥特长引进美国环球志愿者项目等等。在安上村,我第一次见到了像谜一样的安危先生。他身着短袖,短袖的下摆束进裤子里,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温文尔雅,德善祥和。先生除了担任村书记外,还亲自授课,他忙于公务,只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们白天聆听外教授课,晚上就住在安上村农家。在农民家里,村民们给我们介绍了安危担任村书记后更多的变化。
目睹了安上村的一切之后,我们对安危先生除了敬仰之外,又产生了更大的谜团——他为什么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而自讨苦吃当这个“村官”?他的名头太多了,似乎不为名;安上村太穷了,也得不到什么利。不为名也不为利,他图的是什么?张晓燕将我们的“疑惑”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安危先生。那时,先生还在美国访问,他利用空闲时间很快作了回复。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想利用余生,做点有利于贫苦大众的事情……对我来说,真正的人生(能思维、能工作、能自理的日子)最多还有10年,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奉献。没有内容的人生,便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多活一天,还是他人的累赘;有幸早点儿结束,也算得上是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人生在世,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更是人生的“动力源”。一个人有“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做到无悔人生。
一个人品行的形成,是他生存环境的产物。要理解安危精神的形成,还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正如安危先生自己总结的,他一生经历过三种近乎残酷的生存环境,影响和铸就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道路的轨迹。少年时代,他是在饥饿和极端贫困中度过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明白了只有教育才是农家子弟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青年时代,他经历了是非颠倒、人们相互伤害的“文革”10年。恶劣的政治环境,使他明白了只有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才能立人立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到了晚年,他的爱女安琳在美国不幸遇难,使他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为了把短促而宝贵的一生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他拼命地工作,努力地奉献,把对女儿的思念和厚爱,变为一种更大范围的爱。出身贫寒不忘本,终生拼搏求其真,传承大爱为他人,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安上村担任支部书记的10年,只是安危先生人生中的一个插曲。同时他还有更为辉煌的另一面。他是一位资深翻译家,长期从事外事工作,曾为来访的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做过口译。除了作家的头衔外,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业余钻研中美关系史,与美国作家海伦·斯诺有着长达19年的忘年之交,开创了“海伦·斯诺研究”学科。他证实了海伦·斯诺是工合运动的首倡者,他让“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发扬光大,让“工合城”宝鸡享誉中外。他自谦是一位架桥者,先后22次赴美访问讲学,赢得了美国堪萨斯城和锡达城“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凭着一腔热血将海伦·斯诺的事迹传遍全球。在他的精神的感召下,美国犹他州众议院通过了“纪念海伦·斯诺生平及成就”的决议。可以看出,安危精神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但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他所说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奉献。”
2023年8月20日
(本文是作者为“安危新作出版座谈会”提交的书面发言)
安危在“安危新作出版座谈会”现场,为作者张占勤签名
作者简介:
张占勤,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合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理事,宝鸡文理学院西北工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