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张宗适 > 不平凡的人生

麻扶摇将军:热血铸就《志愿军战歌》

日期:2023-11-06         文章来源:中华魂网         

70多年前,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充满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帝侵略者,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此,这首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唱响大江南北,许多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也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作为主题歌曲或音乐主旋律。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诞生于鸭绿江畔——抗美援朝出征地安东(今丹东)。

连队指导员誓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当年在安东待命出发的志愿军高炮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回忆说:1950年7月,他所在部队在安东浪头四道沟集结待命。出征前,部队开展战前动员,举行誓师大会,麻扶摇要代表连队在团的誓师大会上发言。写了几个晚上,对发言稿总是不满意。这时想到毛主席曾说过:美国钢铁多,中国气多,志气、骨气、浩然正气。于是就想到,我们要用浩然正气战胜美国的钢铁,战败美帝国主义,就要有一个响当当的誓言。经过反复琢磨,就写出这首诗放在发言稿里,并在团誓师大会上宣读了这个誓言,还抄写在板报上。

当年12月,麻扶摇连队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听到了“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歌,就惊奇地问麻扶摇:“指导员,歌词好像就是你写的,就是咱们连的誓言啊!”麻扶摇当时也没多想,就连唱着这首战歌参加抗美援朝的妻子梅光也是结婚后才知道这首歌是丈夫作的词。

新华社随军记者将这首诗写入战地通讯

麻扶摇出征誓词的这首诗,即后来的《战歌》歌词,是经过宣传报道的途径传开的。当年誓师大会之后,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部的《骨干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不久,新华书社随军记者陈伯坚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觉得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于是在第一次战役后写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中,把这首诗放在文章之首,同时对这首诗的“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陈伯坚在文章中写道:“这是记者在先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跨国鸭绿江”一句还成为后来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拍摄的电视剧片名。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陈伯坚的这篇战地通讯,并把这首诗以大一号的字体排在标题下面,以突出文章的主题。

著名音乐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

为《战歌》谱曲的是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首诗,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在当天就完成谱曲,同时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并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相继发表了这首歌曲,不久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再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008年6月,中共丹东市委、市政府举办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5周年暨彭德怀元帅诞辰110周年——共和国将军书画展,《战歌》词作者麻扶摇将军应邀出席。6月28日,市领导陪同应邀参加书画展的将军们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展示板前,麻将军深情讲述《志愿军战歌》创作过程,并高兴地接受十几位将军们的提议,指挥大家共同高歌《战歌》。一名为将军们讲解的解说员激动地说,我们要把今天在麻老将军指挥下唱战歌这激动人心的经历讲给后来的参观者听。

麻扶摇将军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指挥将军们高唱《中国人民志愿战军歌》.jpeg

麻扶摇将军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指挥将军们高唱《中国人民志愿战军歌》

当天下午,麻扶摇将军在丹东电台记者等相关人员的陪同下乘船游览鸭绿江。看到横跨鸭绿江的雄伟大桥,麻老将军眼含热泪,感慨万分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啊!陪同参观的记者请他书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他高兴地拿起记者的钢笔,认真完整地书写了《战歌》歌词。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战斗精神激励奋进新征程

今天,再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成为缅怀抗美援朝英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盛举。2013年,央视“军旅人生”栏目播出的《麻扶摇——一生只写一首歌》专题节目,主持人介绍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是一首传播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歌曲,创造了几个第一,这个纪录至今没有改写,这就是《志愿军战歌》。”这首只有4句话43个字的战歌,激荡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已经成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