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具体领导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同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商建国大计。
让中央统战部同志连夜赶往北平
平津战役刚结束,1949年1月31日夜,周恩来打电话给住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的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等,要他们立即到西柏坡去。他们到达后已是半夜一点多钟了。周恩来对他们说:叶剑英同志已来了电报,和平解放北平的协定已经签订。你们要连夜出发,赶到北平筹备新政协。这是首要任务。再就是接收三个地方:中南海、香山(作为党中央驻地)和北京饭店。又说:同时让住在李家庄的周建人、胡愈之、韩兆鹗、何惧、符定一等一批民主人士一起去。事先,周恩来请杨尚昆为他们准备了几辆不带篷的卡车。2月3日早晨四五点钟,齐燕铭一行抵达北平,并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参加了当天的入城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进城后不久,2月26日,我党召开了欢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会议。林彪、彭真代表中央在怀仁堂致词,欢迎这些从各地区来到北平的民主人士。这些民主人士都住在北京饭店。
3月上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194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同在东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达成的召开新政协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抵达北平。各民主党派代表都到西郊机场欢迎。这次盛大欢迎,是周恩来组织的,连欢迎的地点、时间以及哪些人参加都是周恩来确定的。5月24日,周恩来宴请在北平的一些民主人士,代表党中央同他们协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等重大问题。
为起草共同纲领,把自己关在勤政殿好几天
6月中旬,新政协筹备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下设6个小组,分别完成拟定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单位及其名额、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起草新政协会议组织条例、共同纲领等项任务。会上,周恩来被推选为筹备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和起草共同纲领小组组长。
6月18日,周恩来主持召开起草共同纲领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纲领起草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小组负责起草共同纲领,任务繁重”,“很紧迫,必须加紧工作”。这次会议决定由中国共产党负责起草。于是,周恩来亲自动手,其中有好几天,把自己关在中南海勤政殿,专心致志,起草共同纲领。初稿写出后,周恩来又先后主持或指导了七次会议:三次共同纲领起草小组会议、两次政协代表会议和两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集思广益,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使共同纲领日臻完善。
▲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做报告
新政协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月17日,周恩来主持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他在会上代表常委会做关于三个月来筹备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这个报告并一致同意将新政协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将政协会议组织法草案、共同纲领草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作为正式议案,提交即将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审议。至此,历时3个月的筹备工作胜利结束。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话,与会代表心潮起伏,长时间热烈鼓掌。
会上,周恩来代表筹备会做了题为《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指出:为了完成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任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应当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形成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又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照顾四面八方,就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这次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协组织法》,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改名为北京。同时,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周恩来从3月下旬到北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民主党派的工作,他都管。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顷刻之间,在天安门广场上30万人的海洋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0月1日,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接着,毛泽东启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升旗的电钮及其线路是由当时中南海内负责机关事务管理的同志找北京电业局一位技术人员安装的。因为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为了防止升旗时电钮失灵,周恩来事前亲临现场作了检查,并指示要做两手准备,万一按电钮升不起来,就用人工拉上去。许多年后,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还感慨道:“总理考虑事情比我们具体工作人员还要仔细、周到得多啊!”
朱德口中的“好管家”
10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这个任命,反映了全党同志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对他的高度了解、信任和支持。
1948年春,华北局第二书记薄一波曾向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刘少奇、朱德等汇报了应该赶快抓经济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但是怎么搞法,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的研究。朱德说:“快啦!咱们的周恩来同志快来了。他是个管家的,管这一个家。他会把这个事情办好。”并且加重话气地说道:“他这个人,历来是管家的,是个好管家。”这以后,周恩来便把精力集中到了筹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构以及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上。
政府机构的人事安排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重要事情。在筹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在研究需要量很大的政务院机构的工作人员从哪里来。最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商议决定取消华北人民政府,把这个班底拿过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基础,并参照华北人民政府的经验组织政务院。同时也从其他大区陆续抽出一部分人特别是负责人来充实、加强政务院,如陈云、李富春就是从东北调来的。
在人选问题上,政务院以及下属委、部、会、院、署、行的主要负责人,有许多是周恩来提名,同毛泽东慎重商议后,经政治局审定,再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
非常重视对党外人士的安排
对民主人士的安排,是周恩来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鉴于民主党派在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周恩来认为,各民主党派的主要人物都应有所安排。但是怎样平衡,却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由于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时间比接久,对各党派民主人士的情况比较熟悉,经验积累得也多,因此民主人士的任职名单,基本上是周恩来提出来的,并且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在平衡中,值得一提的事有这么几件。
▲9月23日,特邀代表傅作义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首先是对傅作义的安排问题。当时,中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其中包括了程潜、张治中、龙云、傅作义这样一批国民党著名将军。毛泽东、周恩来考虑到傅作义将军对和平解放历史名城北平有着特殊贡献,这是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一个大功劳,一定要再给他安排一个部长职位。傅作义在绥远时,曾在兴修河套水利工程方面做过许多工作。这样,周恩来又提名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并安排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李葆华到水利部当副部长、党组书记,协助傅作义工作。周恩来很尊重傅作义,在酝酿配备水利部领导班子时,他请傅作义推荐人选,并对李葆华等人说:“凡是傅作义提的人我们都要用。”很快,傅作义向周恩来推荐两位民主人士,一个是张含英,曾是国民党黄河治理委员会比较负责的技术专家;一个是刘瑶章,曾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秘书长。不久,张含英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被任命为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同时,周恩来委托薄一波每年请傅作义去作一次客。
▲1960年3月,周恩来和黄炎培在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亲切交谈
二是劝说黄炎培担任公职。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经过周恩来深入细致做工作,黄炎培终于同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这时他已经年过七十了。这一行动,他的子女也感到难以理解。任职后不久,他在回答子女提出的疑问时,详告了周恩来向他动员的经过,并严肃地解释道:“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1912年,孙中山与总统府秘书处人员合影,第三排右一戴军帽者为李书城
三是李书城任职的问题。周恩来提议李书城当农业部长,有些同志不明白,为什么提他呢?周恩来认为,他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辛亥革命首义后在武汉当过黄兴的参谋长,继之又投入了讨袁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党的一大是在他家召开的,他的弟弟李汉俊过去在我们党内有过贡献;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他也做过有益的工作;这样做,体现了照顾民主人士的各个方面。为此,周恩来派薄一波找李书城谈话,并对薄一波说:“他有这么一个历史,要照顾这个历史。你去跟他谈谈,说要提他为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部长的。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成人员
周恩来深谋远虑,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来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的负责人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的比重:4个副总理中,共产党员2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人;21个政务委员中,共产党员10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1人;政务院下属30个机构的负责人93人中,共产党员51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42人。许多民主人士对此十分感动,称赞道:周总理真不愧为‘周’总理啊!”这个“周”是周到的意思。
(本文选编自《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章标题和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熊华源,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
(编辑 吕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