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宽(1905—1992),又名刘志弘,蒲城县孙镇刘付村人。刘宗宽1924年从陕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于是便和既是同学又是乡党的王峻结伴去耀县投奔杨虎城部。不久,经杨虎城介绍远赴广东,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1926年1月毕业后仍回杨部工作,担任侍从副官,参加了有名的“二虎守长安”保卫战。1927年3月起,他先后任师副官长、参谋长、上校团长、参谋长、副旅长等。
1934年7月,由杨虎城将军选送进入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深造。在去南京陆军大学学习时,杨虎城向刘宗宽面授了两项特殊任务:一是多与各方联系,注意延揽人才;二是特别注意国民党的对日动向,随时向他报告。1937年8月,刘宗宽从陆大毕业,其成绩名列榜首,同学称其为“武状元”。蒋介石任命刘宗宽为军委会高级参谋兼汤恩伯部联络官。但刘宗宽却对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背信弃义,扣押张学良,强逼杨虎城离职出国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拒绝受命,写报告申明要回原部队,并且未等批准即回到陕西,担任军区参谋长。这年冬,兼任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教务处长。
1940年5月,刘宗宽出任陆军暂编第十五师师长。他非常反感胡宗南派到身边的人员,这令胡宗南对他也非常反感。1941年刘宗宽奉命防守黄河河防时,由于坚决抵制胡宗南所派人员的胡作非为,并果断拒绝胡宗南的亲信蒋坚忍企图利用河防合伙走私的建议,又扣押了胡宗南派去的一个搞走私的团长因而引起了胡宗南的恼恨。同年10月,胡宗南下令逮捕了刘宗宽和他的参谋秦德海等,将其扣押在西安胡宗南总部。胡宗南反咬一口说刘宗宽在河防“走私”,又把刘宗宽押送重庆,诬称刘系杨虎城的外甥,欲置其于死地。因此,蒋介石亲判刘宗宽死刑。幸经韩兆鹗等民主人士的奔走呼吁,再加上冯玉祥将军的仗义营救,刘宗宽才得免于死,改判十三年徒刑。后又经鹿钟麟、郭寄峤出面斡旋,遂保外养病而获释。
1943年12月,刘宗宽经韩兆鹗、郭则沉介绍,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同时到陆军大学任战术教官兼将官班乙级副主任,秘密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并先后与周恩来、叶剑英有过接触。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成立了“重庆行营”。经农工民主党决定,并接受中共驻重庆代表吴玉章的意见,刘宗宽利用机会,打入“重庆行营”,任参谋处长,秘密开展地下工作。1949年2月,被提升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将副参谋长,不久又代理参谋长要职。
自从中共代表团与八路军办事处及郭则沉等撤离重庆后,刘宗宽身处虎穴,坚守岗位,等待时机。终于在这年的5月间与中共所派房显志、黄克孝取得联系。房也是陕西人,与刘宗宽又是老朋友,从此,他们密切合作,与解放军紧密配合,不时提供重要情报。当西安、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相继解放后,西南长官公署认为四川危在眉睫,决定重新调整军事部署,调整方案交刘宗宽制定。刘宗宽便借此机会精心设计,在湘鄂黔三省交界处留一空挡,为解放军入川留下了一条通道。他又在兰州解放后,大讲三国时邓艾入川伐蜀的进军路线,得到“国军”高级将领的首肯,立即令驻防川东的罗广文主力部队,赶赴川西北。当罗部两个军赶到指定地点还未喘过气来,川东告急,又奉命急援重庆,遭到解放军的迎头痛击,残部溃逃川西。川东重镇重庆于这年的11月30日得以解放。这一时间比预期解放时间提前了三个月。而这一切,与刘宗宽的精心设计和布局调整息息相关,对此,刘伯承将军赞誉刘宗宽为“解放西南第一功”。重庆解放后,刘伯承聘任刘宗宽为第二野战军高级参议。1950年初,在我军准备进军西藏时,刘宗宽提出了不少中肯而宝贵的意见,均受到重视和采纳。
全国解放后,刘宗宽先后担任南京军事学院学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战役战术教授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四川黄埔同学会顾问、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顾问、农工民主党中央咨监委员会常委等。1992年7月29日因病于重庆逝世,终年87岁。1993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根据其生前请求,追认刘宗宽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员。
(作者系蒲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