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还有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刚才上半场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海伦·斯诺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其实我和大家一样,过去都只是看《红星照耀中国》,只知道埃德加·斯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海伦·斯诺。
我在2018年离开了供职18年的华商报社之后,经推荐担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与陕西数字出版基地联合主办的延安红云平台总编辑的时候,包括在座的厅长秦天行厅长、周斌政委,还有安危老师,都是红云平台的文化顾问。从安老师那里我才知道还有海伦·斯诺这个人。特别是当年又跟随他率队的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研学团去美国研学访问,分别走访了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的故乡,在当地参加了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高校举办的有关海伦·斯诺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发现海伦·斯诺这个人的确对中国的贡献是太大了,对于中美人民有友好往来的贡献是太大了。
为什么要选择海伦·斯诺
海伦·斯诺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的贡献,至少有四点——
第一个就是当年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她倡议发起的。当日本侵占了东北又侵占华北以后,她和埃德加在北京的家,就成了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像后来成为共和国领导的姚依林、黄华,当时还都是20岁左右的学生,整天在他家讨论时局问题,其间她就给这些青年学生建议说,你们应该发起一场像19 19年“五四运动”的那样的一个学生运动,所以她既是倡导者,又在一二·九运动的过程中走在最前面。一方面来参加这个活动,另一方面也是报道这个事情。
第二点就是刚好在一二·九运动的时候,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她感到很有意思,就想去采访红军。可因为她正在采访一二·九运动走不开,就动员埃德加去。埃德加好像还有些犹豫,她鼓动他说当一个记者一辈子遇见一个重大的线索、重大的选题是太难了,要是我是你绝对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的。后来埃德加·斯诺就在她的鼓动下到陕北,当时红军还没有到延安,他就在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采访了几个月,回到北平后埃德加写作海伦帮助整理书稿,她发现埃德加搜集到的资料要写成一本书还存在很大缺失,有很多内容还不够,比如说采访红军却连红军的司令员朱德都没有采访到。她后来就要亲自到延安采访。当然在这中间就是埃德加在陕北采访的时候,曾经给她写了一封信,说你来陕北咱俩一块采访,这个事的确很好。
没想到她到达西安后,地下党联络人说你老公采访也快完成了,他已经引起国民党关注,你去了很危险,就不用去了。她本来是满怀激情来的,结果不让她去,她就感觉到很遗憾。
后来地下党联络员就说,虽然你去不了延安,不过现在张学良将军愿意接受采访。谁知采访之后她到钟楼邮电局去发稿的时候,稿件被扣押,人家说不能发稿。她只好回到北平,把稿件发到了英国的《每日先驱报》,向全世界报道了张学良将军不打内战要一致抗日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在当时1936年10月左右报道的,到12月就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就是他提前了提前七十多天向全世界预告的西安事变的发生,这是她的第二大贡献。
海伦的第三大贡献就是刚前面讲的,埃德加在陕北采访红军的内容素材缺失比较大,她就来自己亲自采访,结果一到西安又被国民党宪兵把他关到了西京招待所,门口派的是保安,说是保卫她的安全,实际上是监督不让她走。后来她本来和外国朋友商量好,要在半夜来接应她,结果接应的人没来,门口又有卫兵把守,她没办法,只好在前半夜就装作假睡,到后半夜她就把被子、枕头在床上一做一个人在睡觉的假状,自己提着箱子从后窗跳窗出去了,躲在黑暗角落,待巡逻兵过去了就大摇大摆走到大门口,对警察说我是外国人我要回家,门口把守的两个警察也不知道咋回事,就没有拦挡。她出门正好看到附近有辆人力车,就上车了,随口编了个号码,说到东大街多少号。谁知人力车行走时间不长,就与迎面而来醉汉一样的摇摇晃晃的自行车相撞,结果他抬头一看这个撞他的人正好就是准备接应她的外国朋友。因为当天晚上八九点的时候西安戒严,这个人没办法接近西京招待所,就在街道胡溜达,没想到俩人一场小的撞车让他们遇到了一起。当天晚上她就藏在一个民房家,直到第二天早上坐着车到泾阳安吴堡的青训班,坐红军的大卡车去延安采访,她采访的素材弥补了她丈夫前面采访很多的缺失,也就是说可以说《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著作,其实是他们两个共同写完成的。后来发表的时候,埃德加就说把你名字也署上,她说你是正式的记者就署你名字就行了。这样一来导致我们到目前看到的《红星照耀中国》都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作者的名字。后来她还根据自己的采访素材,创作了《续红星照耀中国》。
海伦的第四个贡献,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后来到上海以后,她看到满街的难民和伤残军人、经济凋敝,觉得这样不行,她就提出了开展工合运动,和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等人举办培黎学校。工合运动的口号是“一起干,加油干!”男人炼钢炼铁造枪造炮、女子纺线织布支援前线。后来她还到美国、菲律宾的新加马来西亚等地为八路军筹资,包括当时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妻子、母亲都参与到募捐当中,为八路军筹资500万美元来支援前线,所以也就是因为这个,我想她后来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我觉得她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但是后来因为历史原因,海伦·斯诺就被历史的尘烟给尘封了,大家谁也不知道这个人了。晚年的海伦就孤身一人住在美国乡下。1978年她带着摄制组来西安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安老师接待的他,后来他俩就成了忘年交。
所以海伦这个故事我觉得是很生动很丰富的,就像安老师在序言里说的,她是一个不应该被忘记的伟大女性。我在美国研学访问期间就在延安红云平台开设专题栏目,栏目题目就是“西行漫记——追寻斯诺夫妇的足迹”,发表了十几篇报道。后来又创作了《海伦的奋斗》《安危先生》《送您一朵黄玫瑰》等散文,讲述斯诺夫妇及安危先生为中美人民友谊接力架桥的故事。我同时还担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行业导师,无论在平时上课还是记者节专题讲座,都常常以斯诺夫妇及安老师的故事为案例,给学生讲人生理想、讲新闻的专业主义原则、讲职业操守。
为什么要选择绘本这种表现形式
到2022年年初,我应聘到荣信文化(乐乐趣)担任总编审,除了负责所有书稿的三审把关之外,也有策划图书选题的工作任务。因为从成人创作内容进入了童书内容创作的新赛道,所以不断地研究经典绘本,阅读了不少中外有关童书创作的理论书籍。三年间我策划了近二十个图书选题,其中有五六个选题就是世界名人传记故事。比如说茨威格写的《人类星光闪耀时》里边,写的就是那些改变世界的十几个名人的传记故事,我全部把他们的故事改写成了绘本的文本。包括我策划的《唐代诗人的朋友圈》,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人;我还有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内容中心的外联工作,协助大家的创作找作家找插画师找专家找相关机构。比如在为一个部门策划的诸子百家、古代的作家诗人、帝王将相、能工巧匠等选题找作者时,我自己就先练习着把这些人物故事都自己创作一遍。其实这些题材就是名人传记故事。
后来我想,这些人都能做成绘本做成翻翻书给小朋友看,为什么海伦·斯诺这位伟大女性就不能做成绘本让小朋友看呢?她其实也是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一样需要大家特别是少年儿童知道的,并且像前面说的那些选题都是人人知晓却要硬着头皮做的,属于内容创作的红海区,而海伦·斯诺是一个独家题材,虽然有些研究著作,但供小朋友阅读的图书别人都没有做过,我相信这个书出来一定会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特别是她的成长经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是具有很大的示范意义的,她的成长又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值得思考的,那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怎样发现和利用孩子的个性特点,怎样激发使其成为孩子的成长正能量,是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的,当然还包括她的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她的锲而不舍的为了中美人民友好往来及促进人类和平而不懈努力的“架桥”精神,我觉得这些内容就是与千家万户和所有的小朋友的成长是有关联的,我们不要单纯把她当作一个政治人物来看待。既然她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值得小朋友学习的,那么绘本首先就是给小朋友看的,其阅读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子阅读,这不是恰到好处嘛,所以我就策划做了这个绘本的选题。我觉得这最起码是对我从事童书创作的新行当的一个实践的开始,也是对我自己进入童书创作这个赛道之后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
感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慧眼识珠,发现这个题材内容很不错,他们就决定出版这个书。选题通过之后,我就利用周末、假期,开始带着插画师叶静和责任编辑黄亚玲,我们几个一块来做,后来我就想着既然做咱就把它做成中英文双语的,不是计划中美同时首发嘛,那这本书不仅要让中国和美国孩子能够看到,还要争取让全世界的孩子都能看到,就邀请海伦访问学者高敏娜老师担任翻译。后来又想到我原来在延安红云担任总编辑时,策划的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峥嵘岁月的记忆》、我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漫绘中共党史故事》(全三册)等图书时,采取扫码听音频看视频的创新很受读者欢迎,就把这种方式照搬过来,专门在绘本封底设置了可以扫码听音频看视频的二维码,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
这些其实也都是用户意识的一种体验吧,那就是你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一定要换位思考,怎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最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要消灭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拦路虎。特别是童书的消费特点是买书的人不一定看书,看书的却不买书,都是大人给小孩买回来交由孩子阅读,那么孩子在消费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我们生产者应该尽量能够想到。比如字体类型、字号大小、文图铺排、画面颜色、纸张和油墨的选择等等,都必须从适合孩子的健康快乐阅读的角度来考虑。
绘本《海伦·斯诺在中国》的三个突破
我想我做绘本,前边宣读的安危先生和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的评价,都说到这个书有突破,其实我是受宠若惊。因为毕竟这才是自己创作的第一本绘本,与那些世界经典绘本相比相差甚远。当然,如果从海伦·斯诺的研究方面来说,我觉得希望通过绘本的创作,能达到三个突破——
第一个前边说过,我从2018年担任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的总编辑后,也成了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的理事,经常参加中心的研讨会和新书发布会,但是我发现这些研讨会也就是参加的几十个人关心,书写好了到底有多少人看也不知道。但是绘本是图画书,就像今天大家手上拿到的,它最起码比较形象生动直观,能够有趣地来给读者讲故事,所以我相信这个绘本它能够走进千家万户,也就是让海伦·斯诺从研讨会的会场站起来,走进千家万户,扩大了故事传播的普遍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过去研究海伦·斯诺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甚至大多数其实是像安老师这些七八十岁的人在研究,年轻人不多,那么如果做成绘本,可以一下子把读海伦·斯诺故事的年龄段拉低到五六岁,甚至两三岁的孩子通过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给他讲,通过亲子共读实现抵达率。因为绘本的阅读特点是大人念文字,小孩看图画,两三岁的孩子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就能知道海伦·斯诺的故事,这样对于了解她的成长历程、传承她的“架桥”精神是更有帮助的。虽然小孩不知道什么“架桥”之类的概念,但是我坚信就像刚才亚当福斯特说的,它会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开花、结果,它也会像纽带,为链接中美人民的友谊、促进人类的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点就是绘本图画书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有趣,它不像那种纯文字性的图书,甚至成人都不一定喜欢看,更何况几岁的孩子。而现在把海伦·斯诺的故事做成绘本,也就增强了研究材料或者叫图书的趣味性,可以变成要孩子读为他自己要读,增强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这三点突破我觉得一定会促使海伦·斯诺的故事真正能够在千家万户传播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我做这本书最初的初衷。
当然,在后边做书的一年期间,也是特别艰难,毕竟海伦·斯诺是位历史人物,她的故事过去很少流传,创作团队又特别年轻,连我自己都一知半解,这就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为了减少思想障碍和知识障碍,我带着他们先去了安老师家里拜访,与他一起讨论选题,讨论内容取舍,讨论故事架构,讨论图画内容;又让大家到西安八办海伦·斯诺展览参观学习;推荐大家购买阅读相关著作。海伦和安老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大家都激情澎湃,创作欲望很高,但是进入真正创作阶段却是困难重重。
这本书前后修改了49稿,很费神,每句话每一幅图每一个细节,虽说是漫画,但像穿的衣服、带子、扣子、发型、帽子、旗帜上的文字、旗帜本身的颜色什么的,都要尊重历史原貌。还有比如高老师说的,海伦和埃德加在上海甜品店两次见面的时候,我们画的图是他们面前桌子上摆着咖啡,后来高老师指出来说这个细节别人不知道,只有在犹他州生活过的人清楚,犹他州人是不喝咖啡的,人家当时吃的甜品,有可能是冰激凌之类的,而不是咖啡。如果画成咖啡一般读者不一定清楚,但是对犹他州人生活习惯有了解的人会看出破绽。那如果印出来可真成为贻笑大方了。
类似的细节实在太多了,在改稿子的过程中,我对两位年轻人要求也是也很严格,必须以海伦·斯诺的求实求真的精神为指引,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我开玩笑说咱们做书就像生孩子,只要孩子没有生出来,我们一定要把他打造成最好。等生出来了是个光脸麻子瘸子傻子,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只要书稿没有进印厂,我们一定要把它改得尽善尽美。因为不管从我个人来说,海伦·斯诺是记者、作家,我也是记者、作家,她能在枪林弹雨中克服重重困难采访写作,我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难道不能以她的精神来比对自己吗?所以无论是作为职业新闻人来说,或者是作为出版人来说,我觉得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精益求精,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能力有限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但是最起码得有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行动。所以最后把插画师和责任编辑折腾的,大家都有些疲惫不堪了,甚至最后我们在群里都一个不理一个了,连我自己都有点松懈了,说算了不改就不改了就这样吧,反正不是啥错误。
不过嘴里这样说,其实创作团队包括插画师、翻译、编辑在内,大家每一个人都还是很认真地完成着自己负担的工作,最终实现了还算比较完美的呈现,也就是大家目前手上拿到的这本看上去很不错的绘本。当然从绘本创作的标准来衡量,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人意的地方,就是现在即便成书了,还可以不断修改、完善和提高。
我也很感谢创作团队的几位成员,包括高老师,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在利用周末放下休息时间来完成任务。这本书我觉得以目前的面目呈现给全世界的读者,到底是好是坏,还有等待读者特别是孩子们的阅读检验。如果有一个孩子能够从中既体验到审美,又能学到东西,对于他的人生改变有帮助,那我就觉得很好了。
作者简介:
李正善,陕西长安人,文学学士,高级记者。曾任华商报深度新闻部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延安红云分平台总编辑、荣信文化(乐乐趣)总编审等职。系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导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曾赴美国访学。著有新闻理论专著《领导与新闻谋略》(合著)、散文集《青春的风度》、诗集《心意》、绘本故事《海伦·斯诺在中国》《蚂蚱的葬礼》《白狗》《热闹的“虫子电影”》。新闻和文学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青少年文化精品、青少年冰心文学奖等奖项六十余次。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