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海伦·斯诺在中国 > 现场报道

我们有点像埃德加和海伦的团队

《海伦·斯诺在中国》插画师、责编和翻译在首发式上的发言
日期:2025-01-21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李卓文 李诗宜/整理,胡国庆/图

1.png

插画师叶静:能够触动人灵魂的,从来不是那些教条和约束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儿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在创作《海伦·斯诺在中国》时这个插画时的一些感悟。

当时李老师找到我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咱这个书是给孩子们看的,既要尊重史实、要严谨,还要活泼轻快,要以一种比较生动、有趣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中中美友谊的动人章节。

我当时就觉得意义重大。其实在合作之前我对李老师是充满敬意的,因为当时真的是看过李老师他们团队采写的像西安宝马彩票案、富平医生贩卖婴儿案等等这些新闻,我当时就觉得李老师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是行业里的楷模,他是真正用文字在捍卫真相的勇士。

然后在绘本创作的筹备阶段,李老师带我和黄老师还专程拜访了一下海伦·斯诺的忘年之交安危老师,聆听了他和海伦相识相交的难忘经历。安老师也从更高的维度,又解释了一下海伦·斯诺的人生曲线和她的“架桥”精神。

其实当时我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72年海伦·斯诺再次返回中国的时候,中方当时是邀请他来,但是他拒绝了中方的接待,她自己是变卖了一些物品,然后自筹经费来到中国的,我就觉得当时表现的这种独立和坚韧,实在是太令人佩服了。

然后就是安老师本人,也是令人尊敬的。他是做涉外工作的,但是他放弃了丰厚的待遇,毅然转身投入到了人文事业中,用自己的后半生来为海伦·斯诺正名,且没有任何收入。我就觉得他们两个人精神世界上都是很饱满富足的。我感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二位是实现了不同节点上的一些精神上的共振,而现在李老师又要步他们的后尘,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能与安老师和李老师共事,是我职业生涯中的荣幸。

再说到创作就是道阻且长,这个创作从刚开始买书研读资料,然后再到分镜、角色设计、试稿到修改,其实也经历了无数次,就像李老师刚才说的很多细节,你如果不是在创作中亲历,可能真的就不知道。

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有几个:一个是红军的旗帜改了很多次,红军旗帜刚开始做的时候是画的时候是红色的。说不对,我们查了以后,其实是红旗上还有徽标,把徽标做完了以后还不对,因为我们红军的旗帜上,它在靠着旗杆的那一侧,还有一个中国工农红军的字样,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

还包括一二九运动的标语,那些标语也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包括画西安的西安城墙的箭楼的侧面,我觉得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我也想着我也是随心所欲地画了4扇窗子,但是校对老师当时就校对出来,说西安城墙的箭楼其实它的侧面只有三扇窗子,我就对我们校对老师也很佩服,他们真的是非常严谨。

再到后来包括像高老师提出来的,海伦·斯诺当时喝的是气泡水和甜点,不是咖啡,还有像包括在每一幅画的背景里,当时这个事件出现的时候是什么节气、当时植物应该是怎么呈现的?这些都是经过了反复打磨。

第二想说的是电脑上存了我们校的书稿大概存了有49稿,但是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慢慢觉得海伦·斯诺的形象逐渐清晰和完善了。

然后我通过做这个书,我就觉得能够触动人灵魂的,从来不是那些教条和约束,而是那些有信仰的人在追求信仰的路上,他(她)发生的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比如说是安老师通过被海伦·斯诺影响创办了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并不遗余力地将这个影响不断地扩散。

我在绘制插画的时候,刚好我儿子他们才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他从中了解到了埃德加·斯诺,又从这本《海伦·斯诺在中国》绘本里了解到了海伦,他也深受触动。他还比较遗憾,因为他当时造访过海伦的故乡犹他州,他就觉得当时去的时候就不了解这个人,他立志还要故地重游。我就觉得今天我们做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绘本,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继续搭建中美友谊的桥梁。

现在回想起来,年轻的我也是在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之中,竟然不知不觉成了架桥队中的一分子。希望海伦的故事如种子穿越时空,在新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着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对和平的热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种理解。

海伦是一个名字,它可能更是一座人性的高峰。我希望借由这本书为桥梁,让更多的人接近它、仰望它、攀登它。

谢谢大家!

2.png

责任编辑黄雅玲:为“架桥人”搭好桥梁

大家好,我是《海伦·斯诺在中国》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黄雅玲。如果说海伦·斯诺、安危老师和李正善老师他们都是架桥的人,那么作为出版社我们也算是一个桥梁

——搭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

李正善老师写得这么好,我们要把它怎么呈现出来,呈现给全世界的读者来看。我觉得对我们出版社来说首先一个是桥梁,第二个就是要把握把控好图书质量,因为图书质量是我们出版社的生命线。

为了做好这本书,我们在周末专门一起去拜访了安老师请教讨论,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与李老师和插画师,还有我们跟安老师一起定下来的,包括文图每一个细节都是安老师把控过的质量。所以我们确实改图改了四五十遍不说,就我看稿子看了绝对上百遍了。

比如包括这个书稿里面的国民党穿的衣服的颜色、皮带是什么颜色的,这些都是要去查史料、验证了以后,然后再让插画师改来改去,最后才确定了。

还想说一个就感谢李正善老师带领我成长,感谢这本书的出版!

3.png

翻译高敏娜:我们这个团队,有点像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的团队

我听完三位的分享真的特别的感动。作为创作团队其中的一员,我参与了翻译工作。我真的感受到我们这个团队,有点像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的团队。海伦曾经对埃德加说,我们俩的婚姻就像是“工合”婚姻,它的效率不是成倍增长,而是呈几何级的增长。

在李正善老师的带领下,这个《海伦·斯诺在中国》绘本的创作团队,真的是付出了很多的艰辛,但是大家也体会到了这种“努力干,一起干”的幸福感。

那么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今天因事未能到场的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系的副教授、西北大学戏剧中心主任高字民老师,他说未来他希望把这本书编成绘本剧,走进大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去演,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海伦的故事。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