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红石峡:“三色”革命理论的诞生地

日期:2019-08-28         

t019e3d4d2e5e0515c8.jpg

盛夏的红石峡,水流湍急,林木青翠,“力挽狂澜”“还我河山”等摩崖石刻字迹苍劲、雄浑刚健,像极华夏儿女的脊梁。7月2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走进红石峡会议旧址,以期于革命旧址中见证红色经典、追忆峥嵘岁月。

据史料记载,1929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榆林红石峡翠然阁天门与地门之间的洞穴内召开。会议集中批判了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并撤销其代理书记职务,并决定由刘志丹担任特委军委书记并主持特委工作;决定加强对灾民斗争的领导,推动分粮、吃大户等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刘志丹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三色”革命理论——“白色的”就是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工作,“灰色的”就是派人做收编、改造土匪武装的工作,“红色的”就是组织建立工农武装。根据当时的形势,刘志丹建议武装斗争应以“白色的”形式为主,出席会议的马明方、刘澜涛、贾拓夫等30余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接受了“三色”革命理论。

“‘三色’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组建自己武装力量的同时,积极争取把敌对的武装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武装力量。”省委党校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毕远佞表示,红石峡会议后,兵运工作成为了中共陕北特委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共陕西临时省委、中共陕北特委的安排,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员相继进入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

此后的1931年9月,刘志丹、马锡五等在桥山南梁地区整编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陕甘边境游击队),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捐斗争,有力推动了陕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也为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红石峡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贺晓霞介绍,如今红石峡已经成为榆林的著名景区,每天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每每走到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旧址,游客们总会驻足停留,追忆峥嵘岁月,鼓舞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