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鱼虫天然趣,儿女英雄别有情。”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大宰相刘墉讽刺乾隆皇帝不思朝政、眠宿青楼的一副对联。人到了六七十岁,便少了些许朝气、锐气、激情和兴趣爱好,变得清心寡欲、慵懒无味,更别谈“儿女情长”了——这是身体生理机能下降、心理需求平淡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鄙人平生烟酒不沾,歌舞不会,打牌下棋一窍不通,养花垂钓更无雅兴。唯一兴趣爱好就是蜗居斗室,灯下看书,品茗读史,偶尔写点小品文章,孤芳自赏;要么跟上驴友爬山望远或跑步锻炼。如今,早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我,自豪地走进老年行列,兴趣锐减,闲来无事喜欢到小区附近的花鸟鱼虫市场逛逛,看看热闹,感受一下都市片隅别样的市井文化。真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生活小天地,人生大世界。不但添了乐趣,而且渐渐地开了眼界、增了见识、长了学问,还引发几多联想、思索和感悟……
先说这遛鸟,就非常有趣有学问。养鸟遛鸟的行家告诉我,大凡喜欢遛鸟的人,首先要非常勤快,因为每天遛鸟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六点左右和下午四五点钟,得起早贪黑有毅力有耐性;而且养鸟人和遛鸟人性情要温和,不能暴躁,每天要按时给鸟喂食、喂水、洗澡、清洗笼子。由此看来,那些日升八杆不起床、温柔梦乡思美人的懒惰之人和缺乏耐性的“鸟叔”,是绝对侍弄不好鸟的。其次,要选择相对固定的和环境清静的地方遛鸟,挂鸟的地方最好有山有水、有树有草、空气清新,远离喧嚣和吵杂,以免把鸟惊着;不能今天在这遛、明天又在那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不利于鸟熟悉和适应环境,鸟就很少鸣叫;挂鸟的方向也有讲究,早上朝东,下午朝西,不可随便往树枝上一挂了事。再次,要熟知鸟的生活习性,每天要勤和鸟接触、对话和交流,经常教八哥、鹦鹉等鸟学人说话,像待儿女带孙子一样关心鸟、呵护鸟、教育鸟,切忌简单粗暴。关键的一点是,遛鸟时必须要给鸟笼罩上笼布,一是避光、防雨、防晒,二是防止外界的吵杂声干扰和惊吓了鸟,不然鸟就不鸣叫了。因此,除了给鸟喂食、洗澡和清理粪便时去掉笼布外,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揭开和去掉笼布。
由遛鸟我想到“遛人”,亦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人做人做事习惯于遮遮掩掩,不敢声张,总是藏着掖着,不愿意驻留于陌生或不熟悉的环境里;有的人做事惧怕吵闹惊吓,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恐不安、惊慌失措、提心吊胆;有的人做事怕光怕亮,喜欢躲在黑暗处,不愿让他人看见和知道,尤其是处理一些敏感事务习惯于避开光亮“暗箱操作”。倘若一旦被掀开盖子、揭开罩子、撕去伪装的外套,就会露出真面目、真相大白于天下。诸如时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之事:面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如山使命和责任,本该在光亮洁净之处严格、科学、公正地检测,及时公开透明地公布结果,居然也有单位和个人干着见不得光的龌龊之举。据媒体披露,2022年11月25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一起核酸检测造假事件:某小区业委会收到一通知,称该小区内有15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对此数据,小区业委会感到非常震惊和诧异。后在居民强烈要求下,该小区所在的居委会立即申请对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的15人进行复检。当天除4人未出结果,其余11人复检结果全部为阴性。这一行为引起公众极大不满,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据媒体报道,仅今年被查处的“核酸检测造假”案件就多达8起。据2022年7月6日某媒体报道,全国竟然有210家核酸检测机构不合格,包括多家疾控中心与大三甲医院;仅西北某省就有19家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顿。对此,人民群众无不愤慨地说: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钻到钱眼里的人;比疫情“清零”更需努力的,是斩断官商勾结的核酸检测利益链。
聊完遛鸟,再道熬鹰。鹰属于猛禽,只有经过人工严格驯服后方可作为宠物伺弄,并按主人的指令去捕捉猎物。一位玩鹰的高手告诉笔者,熬鹰就是找一帮没事干的闲人,昼夜不停地轮流耗着鹰,直到其精神崩溃、心理屈服。首先选择机灵、好动、健康、体壮、凶猛、年轻的猎鹰,放在一个单独的房子里。在房子安装上千瓦的大灯泡,24小时照射着鹰;从屋顶上吊下两根细绳,两端分别拴在一根竹竿上,用链子一头固定住竹竿,一头拴好鹰,让鹰站在竹竿上。再用一根长绳拴在竹竿上,几个人轮流不停地拉动绳子让竹竿摇摆,一刻也不让鹰打盹睡觉。经过三天三夜的苦熬,一直熬到鹰不能再站立在竹竿上就算成功了。这期间,不要给鹰喂食喂水。之后,给鹰蒙上眼罩,并不时地在鹰耳边吹口哨,让它记住你的口哨声和声音。三天三夜后,摘下鹰的眼罩,慢慢地给它教你想要的东西,直到鹰冲你点头就算驯服了。鹰被驯服后,就会按主人的指令去捕捉猎物,忠于职守,为我所用。一只好的猎鹰,一年能捕捉上百只猎物。难怪行家说:“一匹好马抵不上一只好鹰。”足见鹰的身价之贵重。
通俗地说,熬鹰就是一帮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人,专门耗着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让其干不成事。由熬鹰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熬人”,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想干事的、愿干事的、能干事的人,总是被一些不想干事和干不成事的人熬着、耗着乃至以种种手段或方式干扰着;有的人自己能力素质一般,还看不惯水平高、本事强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不干事,也让你干不成事。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叫不干事的腾位子,给想干事的搭台子,让干成事的有面子(褒奖)”,就是给那些平庸无为、专干“熬鹰”好事之辈敲响的警钟。
最后再说说斗蛐蛐。斗蛐蛐,也叫斗蟋蟀、“秋兴”、“斗促织”,是中国民间搏戏之一和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因为斗蟋的寿命仅有百天左右,于是人们便将斗蛐蛐的季节限定在秋季,而在古汉字中,“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中国的斗蛐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人们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斗蛐蛐的情景。斗蛐蛐游戏最早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皇室贵族和宦官及纨绔子弟们闲来无聊时进行的一种博彩活动,后来渐渐发展到寻常百姓用来斗乐解闷。斗蛐蛐,通常在陶制或瓷制的坛罐中进行:主人各自挑选一只重量和大小差不多的蛐蛐放入罐中,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其互咬较量。两雄相遇,分外眼红,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来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来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呲牙咧嘴地开始决斗:头顶,脚踢,撕咬,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和时机,奋勇搏击;双方主人则在一旁大声呐喊,给各自的蛐蛐加油打气,围观者则看得热火朝天,不时地喝彩叫好。几个回合下来,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来,或跳出斗罐或逃之夭夭,斗败的蛐蛐通常被恼羞成怒的主人扔到大街上或一脚踩死。而获胜者则被冠以“将军”,仰头挺胸,振翅长鸣,炫耀本事,趾高气扬,向主人邀功请赏,主人同样一脸风光、倍感骄傲。一些常玩此游戏者感慨地说:与其说是斗蛐蛐,倒不如说是在斗人。
由斗蛐蛐游戏我联想到“斗人”之态,可谓一丘之貉:双方斗的不单单是一只小小的蛐蛐,而斗的是心计,斗的是气度,斗的是势力,斗的是本钱,斗的是派头,斗的是面子,斗的是身份;由明争暗斗变为堂而皇之的明争明斗,两强相遇,非斗出个输赢、比出个高低。近年来,媒体报道过不少斗狠、拼爹、拼夫的新闻,可谓让人大开眼界:诸如坑爹坑夫的“我爸是李刚”、“我老公是派出所所长”的“二百五”之流,其言其行,让人匪夷所思。笔者就亲眼目睹一幕:两位年轻气盛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开着豪华“宝马”和“奔驰”,狭路相逢,争强好胜,互不相让,彼此不服,在高速路上比速度、赛车技、炫酷派,上演了一场飞车大战……结果,一方操作失控,撞在护栏上,不但车毁人伤,还危及他人驾驶安全。当公安机关以危险驾驶妨碍他人安全行为依法对二人予以处罚时,他俩竟不以为然。如此斗法,与掌心之地的两只蛐蛐之拼,毫无二致,亦悲亦耻。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