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散文

咬文嚼字于枣园

日期:2024-04-25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刘权寿

清明节过后,到延安参加一个社交活动。4月14日下午,我向活动组织者打了声招呼,就悄然离开会场,独自一人去了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58年前,也就是“文革”刚开始的1966年的冬天,参加红卫兵大串连的我从甘肃镇原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经过五天半的长途奔波,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记得到达延安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当年张思德烧木炭的地方——安塞县槐树庄的一个小村子里。听老乡说,这里离延安只有三四十里路,几个钟头就走到了,一行5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凌晨3点就出发了。太阳刚从东边露出半个脸蛋,我们就到了延安。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恰恰就是枣园革命旧址。我们脸没顾上洗,饭没顾上吃,在原地休憩了一会,等枣园的门一开,就兴冲冲地走了进去。

我们在枣园待了近两个小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的旧居当时关闭),我们一个挨着一个往过看,窑洞里的每一件摆设,每一幅图片及图片说明,都看得非常仔细,从中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枣园的所见所闻,在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次,我们在延安待了9天,之后还相继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及延安革命纪念馆。但不知道为什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枣园革命旧址。这可能就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几十年来,枣园不止一次的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每次到了延安,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到这里看看。

6629b2237f34c.png

这天下午走进枣园,和以往一样,我首先还是来到毛泽东的旧居。参观完3孔窑洞后,我来到第二、三孔窑洞之间的那棵紫丁香树前,驻足观赏起来。眼前的紫丁香树,繁花似锦,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在绿叶的扶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紫丁香树的树枝上挂着一块由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制作的长方形的塑料牌子,上面除写着该树的树种、原产地等外,还写着它的前世今生。

原来,1945年周恩来从重庆回来时,带了一些紫丁香的树种,毛泽东把其中一棵亲自栽种到办公室的门外。在主人的关照下,这棵树茁壮成长,日渐长大。然而,1956年,工人在维修毛泽东旧居时,一块窑檐石坠落,砸折了这棵树。原枣园乡乡长杨成福便在原位补栽了一棵紫丁香树。谁想到,这棵树也很不幸,1997年,一位游客攀着树枝照相时,不小心折断了树身,紫丁香树从此枯萎了3年。2000年春,紫丁香树又奇迹般的发芽,嫩叶簇生,重新绽放出紫丁香的芬芳。

看着塑料牌子上的文字,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既为这棵树屡遭劫难而痛心,又为它能在遭受摧残之后大难不死,奇迹般地复生而欣喜,与此同时,还为牌子上一个别字而纠结。牌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原枣园乡乡长杨成福于对毛泽东的崇敬和怀念,在原位补栽了一棵紫丁香树。”稍有点文字功底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文中的“处”显然是个别字,正确用法应该是“出”。

6629b2a2ec6f0.png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纳闷:牌子上文字的撰写者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说他是由于一时的疏忽而犯了如此错误,在旧址布展之前,在对所展物品进行审查的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错误?这块牌子是2018年挂上去的,至今已经7个年头了,枣园革命旧址的数十位工作人员天天在这里上班,紫丁香树上的牌子及文字不知在他们的眼前过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这个错误?究竟是熟视无睹呢?还是置若罔闻呢?

出了毛泽东旧居,我又走进了朱德旧居。无独有偶,在右侧的一孔窑洞里,在观看墙壁上的一张照片时,我又发现了一处错误。这是一张朱德出席延安各界群众反内战、反特务大会的照片。照片的说明如下:“1946年7月26日,朱德出席延安各界群众在延安大众剧场进行的反内战、反特务大会。”请注意“进行”二字,用在这里合适吗?显然不合适。对会议的表述,可以用“举行”,也可以用“举办”,还可以用“召开”,但因为这场会议没有出现主办方,所以只能用“举行”来表述。

面对再次发现的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我真的是无语了。

枣园,是知名度最高的革命旧址之一,毛泽东旧居,更是万众仰望的地方,每年到这里的游客数以万计。我不知道游客们看到以上错误,会作何感想,有何感慨!

对此,我没有选择沉默。参观结束,我来到管理处的一间办公室,向两位工作人员讲了我发现的错误及修改意见,希望能够尽快改正过来。一位姓任的女士很是重视,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把意见写在上面。我写好后交给她,她看了一眼便略显惊讶地说:“哎呀,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咋就没有发现呢!”

是啊,这么明显的错误,你们咋就没有发现呢?

任女士表示她马上就向领导汇报,并让我留下了姓名和手机号码。

 相信他们会知错即改。

(编辑 马雨辰  审稿  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