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散文

抹不去的乡愁

日期:2024-10-22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魏季棉

老家村子的拆迁嚷嚷好长一段时间了,正式启动是今年3月份。经过宣传动员、入户调查、综合评审几个阶段和来来回回的填表登记等环节,资料齐全的陆续办理了拆迁手续。站在即将消失的街道上,在憧憬家乡美好明天的同时,一丝留恋之情油然而生。

乡亲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新庄村,位于长安最西端,与户县、咸阳连畔种地,俗称“鸡叫一声听三县”。有资料记载,新庄村建于明清年间,原名“辛庄”,传说因遭遇水患,原来村子被淹,另建新村,故取名“新庄”。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人杰地灵,在当地享有较大名气和较高声望。

现在村子里50岁以上的人,小学、初中都是在原来村子东北角的老学校上的。据传这所学校建立于清光绪年间,20世纪50~60年代以前,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教室有窗子没玻璃,开会在学校中间的庙宇里,老师们住在教室两头的耳房,球架是一块木板钉在两根木桩上。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老师们教学认真、学生们学习刻苦。在课间休息时间,男生在操场滚铁环、斗鸡,女生在教室外的场地上踢毽子、跳绳,充满开心快乐的气氛。由于纪律严、路子对、学风正,教学质量在当地颇有名气,周围一些所谓名校的孩子都转来学习。在“文革”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第一次中考中,全公社获得数学满分的三个学生都来自我们村子里的学校。原来的操场现在已经建起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人工智能生产车间。

公社化生产队那时候,村里各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夏秋两料粮食经常接不上茬,花钱更是巴不得把一分钱掰开来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巩固传统建筑业、木器加工业和纸箱包装业的基础上,发展草莓种植新产业,引进蔬果新品种,鼓励村民承包经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里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土木结构住房,家有年轻强壮劳动力的许多都购买了汽车,村里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统一管理,实施了道路绿化美化,安装了路灯监控,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清晨,清脆的鸟叫声把人唤醒;傍晚,袅袅炊烟使人感到宁静。如今,漫步人去房空的街道,看到一排排新盖不久的房子将被拆除,使人既心疼又不舍。

村子在周围四邻八乡算是“大堡子”,读书的人多,在外做事的人也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熏陶,文化味浓,民风淳朴,全村老少互敬互爱,左邻右舍和谐相处,令周围村庄羡慕和向往。为了鼓励年轻一代好学向上,村子里每年为考上大学、研究生和重点高中的孩子举行表彰奖励大会,引导他们为家乡为父母争光,为国家为故乡作贡献。每年重阳节,为年迈老人赠送慰问金,营造爱老敬老的舆论氛围。尤其是村里的锣鼓队闻名遐迩,多次参加市上区上的大型庆典活动。拆迁后由村庄变成小区,由平房变成楼房,令人既期待又担忧,担忧淳朴的村风民俗能不能传承,担忧拉家常、聊闲话到哪里去,担忧办红白喜事把棚子往啥地方搭。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为民造福,顾全大局、配合支持是共同的责任。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一旦离开产生这怀念、那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愿多方努力,使乡亲们能顺利实现回迁,早日过上舒适展拓、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67174a312ff61.png

作者简介:

   魏季棉,退役军人,大校军衔,曾任陕西省军区机关干事、宣传处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

(编辑 马雨辰  审稿 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