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 信息来源:延安红云网
  • 发布日期:2019-06-03
  • 阅读次数:1100
  • 收藏:
  • 分享:

历史起源

安塞县(今为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守边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又击鼓庆贺。

随着时间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节日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发展传承

安塞腰鼓在安塞县相当普及,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在全县15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人会打腰鼓,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1986年,安塞腰鼓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为弘扬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

艺术特点

1.通过律动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律动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律动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地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6、服饰装扮讲究,变化各异。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

获得荣誉

1986年,安塞腰鼓荣膺《全国民间音乐歌舞电视大奖赛》,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1951年建国两周年庆典、1994年建国45周年国庆庆祝活动、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都有安塞腰鼓参演,《黄土地》、《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几十部影视剧中也有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和影像镜头。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