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首届青年创业电视大赛16强创业故事巡展系列

  • 发布日期:2018-05-19
  • 阅读次数:1137
  • 收藏:
  • 分享:

【党政注力 团委聚力 社会给力 青年努力】 

2014年9月,团市委、市青联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延安市首届青年创业电视大赛(东昊杯)正式启动。经各级团组织动员推荐和社会报名,来自全市13个县区113名创业青年怀揣希望和梦想,激情展示青春创业风采。参赛项目领域涉及现代农业生产和加工制造、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民间传统工艺、信息科技、新专利应用、新材料研发等。大赛历时三个月,经过规范有序、内容丰富的层层海选、专题培训和复赛角逐,最终有16名选手晋级决赛。2014年12月24日,总决赛在延安电视台演播大厅盛装登陆。最终经过专家评审团老师现场打分和公证人员全程公证,决赛产生了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创新奖。本届大赛也因其积极运用“全媒体新常态”持续对赛事进行深度宣传,成为新媒体延安2014年度最受欢迎话题,达到243万次点击量。特别是总决赛当日的微博直播阅读量突破80万,创延安微博新媒体直播最高记录。

演导:许多人创业是为了成为百万、千万富翁!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成功人士!但有一个人,他创业却只是为了让田间劳作的农民们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就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大学生村官赵艳宁。

解说:眼前这个洋溢着青春阳光的大男孩就是赵艳宁。2010年从高校毕业的他回到了家乡宜川县丹州镇,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但这个选择却是他本来不愿意接受的。

赵艳宁:刚毕业,可能是骨子里面那种干劲,那种性格并不想回来的。认为好不容易出去上了几年大学然后再回来的话感觉可失败了,在想出去那就太难太难了。特别不愿意回来。记者:那为什么有选择回来了?有一次碰见一个亲戚他给我说了一句话就是人这一生不是说是你干多大的事或者是有多少财富就证明你就是成功的,其实你做了一件事情能让更多的人认可你,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后来我想着既然回来选择村官这份工作。我想的就是如果自己选择了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解说:就这样,赵艳宁开始了自己的村官生活,刚开始接触农村这种工作赵艳宁没有经验。干什么事都不顺利。老百姓对他也是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让赵艳宁心里很不舒服。

赵艳宁:人老百姓不认可你,你说什么事情,他老是有一种怀疑的那种(态度),你行不行?或者说是,哎呦,现在年轻娃干个一二年或者说是就是一个跳板然后就走了,但是作为我来说,可能他真的是想错了。

解说:越是这样,赵艳宁越要做得更好,他给村里低保户送米面油,天天入户和村民搞好关系。慢慢地村民们接受了这个爱入户的小伙子。和村民接触的多了,赵艳宁更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他每天都在想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

赵艳宁:有一次跟(上级)一块到地里面施肥,然后我就感觉到现在这社会果树施肥还单靠人力,挖坑盖土这种施肥方式,这效率太低,而且成本要高,很不科学。当时我就想市场上真的就没有一台施肥机用机械代替人工的施肥方式。但是跑遍整个市场上真的就没有一款适合让老百姓接受愿意购买的用机械代替人工的这种施肥机,没有的。作为一名村官,作为一名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人,我就想从这一块入手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先不说利益,先给老百姓解决这一大难题,我觉得也是作为一名村官应该做的。

解说:虽然干劲十足,但对于在机械上属于门外汉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个大难题。而且村民们对他的想法也不是很看好。

采访村民果农:(一开始对他搞这个事信心不大。)

解说:虽然看起来是个完成不了的任务。但不服输的赵艳宁还是着手开始了研究。他先是在电脑上查找资料,一遍遍地看,然后又去找朋友,找懂机械方面的人组建团队。整天研究,跑市场。最终在2012年的春季一款施肥机基本成型,赵艳宁激动的进地一试,可是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赵艳宁:当时心里特别高兴,当时心里想能搞这么个东西很不容易,我想着既然我能搞出来肯定也能用,但是没有想到那种侥幸的心理高慠的心理让自己真的是失败了,真的是面对困难了,进地一试不是完全像自己想的肯定就没问题,不是那一回事,其实旁边有好多老百姓其实也可期待了,结果一试就不能用,肥料下去前进不了两米就没法行走,然后当时老百姓好几个他就在旁边就说你好好的村官放着工作不干,你在这胡折腾。当听到那种话感觉心里可难受了。

解说: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头再来。实验了上百次还是成功不了。连团队的伙伴们都有了放弃的念头。可是赵艳宁却不这样想。

赵艳宁:心想既然我选择要研发这东西,我一定要让它成功,一定要让老百姓认可,这东西就是好用。

采访团队成员赵健:(我们每次要放弃,赵艳宁都说我们再试最后一次,每次都说是最后一次了。他一直都不放弃)

解说: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今年三月份这款施肥机研究成功了。赵艳宁的心里有了无法言说的心情。

赵艳宁:作为我来说用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就是感觉到老百姓。呦,赵艳宁,好的了好的了。记者:当时群众对你的评价。是了。他就说是赵艳宁要的就是这东西。

采访村民果农:(这个东西研制出来给我们节省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一个小时可以施多少肥,特别好用。)

独白(我希望这款新型的施肥机可以让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采访宜川县丹州镇党委书记李晓东:(赵艳宁作为一个80后的大学生村官,可以想农民之想,为老百姓解决困难。是值得所有新村官学习的榜样。)

演导:赵艳宁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颠覆了人们对大学生村官只走过场的看法,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只要沉下身子,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就一定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从而带领他们走向富裕之路。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