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组建后,在“打通国际路线”、“建立西北抗日根据地”口号鼓舞下,为实现《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向西开拔,进至大靖一线。
1936年11月11日,徐向前、陈昌浩接到毛泽东、周恩来代表中革军委的来电:“由于河东还未能战胜胡、毛、王各军,妨碍宁夏计划之执行。我们正考虑新计划,但河东主力将与西路军暂时地隔离着。”“请考虑并电告下列各点:(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12日,毛、周又致电朱德、张国焘:“依据西面情况,徐、陈所部有单独前进接近新疆的把握否?如遇困难要重返河东时有可能否?”
对此,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讨论后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人封锁,缺少渡河条件,东返困难更大。应下决心西进,取得苏联援助后再回师灭敌。12日,军政委员会向中央汇报称:“现时即不能与主力相互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希望中央抓紧和苏联方面的部署,最好能让西路军直接与共产国际联系,并在新疆或内蒙的适当地点建立联络站。
15日,毛泽东、周恩来电告徐向前、陈昌浩:(1)同意你们向凉州进。(2)新疆接济正准备中。在明确西路军的主要任务是西进新疆、打通苏联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随即调整部署,于11月上旬分3个纵队向西进发,连克古浪、永昌和山丹,进抵凉州。
古浪是凉州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马步芳严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夺回。11月16日拂晓,马家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驻防的红九军发起猛攻。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和随队指挥的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由于麻痹轻敌,死打硬拼,遭到逆袭,伤亡重大。次日,马家军突入城内,与红军展开激烈巷战。由于弹药供给不及,加之气候严寒,部队减员日增,红九军虽两天苦战,终因伤亡过重,不得不撤出古浪。此役虽歼马家军2000余人,红九军也损失2400余人,排以上干部伤亡尤重。古浪受挫后,孙玉清被总部撤职,原红三十一军参谋长李聚奎接任红九军军长一职。
红九军遭受重创后,红三十军改为西路军作战的主力部队。18日,越过凉州的红三十军攻克永昌,并占领山丹。随后,由红五军驻兵山丹,红三十军主力集中在永昌至凉州西四十里堡一线。
驻留永、凉 进入河西走廊以后,西路军原计划迅速西进并夺取甘州,然后再出肃州,直入新疆,迅速完成打通“远方”的战略任务。但是,据中央掌握的情报,苏联在接应方面准备不足,并且反对西路军兵进新疆。中央在综合分析后认为:肃州至安西一带,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仅有民团,且无枪,更无部队”,希望西路军主力停止西进,在现地区留住一个时期,恢复体力,加强政治、纪律和群众工作,这样,既能“坚决保持东边回旋地区,以小部进占安西、敦煌”,而且可以“尔后与远方同志会面时焕然一新”。张浩、朱德、张国焘、周恩来也联名指示西路军要在永昌、甘州、凉州一带创立巩固的根据地,以一部夺取甘州、肃州至安西一带地区,迷惑敌人,使敌疑我西路军有由民勤经定远营配合陕甘主力企图,“你方须在甘肃以东建立根据地,绝不可将主力位置于在甘肃以西,更不能有到新疆去的表示”。
中共中央要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造成河东红军(一方面军)仍有与河西红军(西路军)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把兵力继续集结在黄河两岸驻防,以便河东红军能东出或南出,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其实,中央对此行动方针也非常犯难。毛泽东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红军的行动方向,原来是向宁夏,被蒋介石破坏了,现在要改变……红军行动方向主要是向东,预计明春过黄河。四方面军一部分已向西,能否调回来是个问题。现在我们的行动,都是脚踏两只船,最好是,向西的还是向西,向东的还是向东。如果向西不能达到目的,当然可以转向东。”为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西路军停止西进,在永昌县城及城郊建立了13个区、乡、村苏维埃基层政权,在山丹县建立了5个苏维埃政府。
西路军留守永昌一带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高度警惕,蒋介石命令在两个星期内将其扑灭。马步芳、马步青把前线七八万人马全部调集凉州,国民党空军十五大队和胡宗南的补充旅也都参与其中。从开始创建根据地到12月下旬,西路军先后在多地与马军连续激战,战况异常惨烈。为了完成中央策应河东主力的战略任务,西路军在40多天的时间里历经艰辛,尽管歼敌无数,但自身也深受重创,兵力从过河时的2.18万人,缩减至1.5万人,战斗力大为减弱。
进退反复 永凉一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临大沙漠,南靠祁连山,宽度不到百里,村堡零落,人烟稀少,红军擅长的运动战难以施展。当地没有党的工作基础,群众对红军主张并不了解,加上民族隔阂,筹资扩红非常困难。连续作战又得不到休整和补给,部队疲乏,人员、弹药严重短缺。11月24日,徐向前、陈昌浩等向中央请求重新考虑西路军的行动方针,并强调在永、凉一带建立根据地的实际困难。认为目前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弹药太少,难以在甘东地区灭敌。25日,中央指示:“毛炳文东撤利于你们发展。在你们打破马敌之后,主力应准备东进一步,策应河东。”“远方接济,三个月内不要依靠。目前全靠自己团结奋斗,打开局面。”
12月上旬,西路军领导人就红军主力行动方向问题,再次向中央建议,希望河东主力红军趁冰期西进至甘北的古浪、大靖、凉州、民勤,河西红军回师山丹、永昌,两方合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国焘则认为:河东主力红军由于要保卫苏区,暂不西进;远方可于两个半月后将货运送安西,指示西路军要先后夺取甘、肃两州,并在休息和恢复的同时,做好向安西进发的准备。接到中央及军委的指示后,徐向前、陈昌浩命令西路军在现地休整,计划在来年1月中旬向甘州以西开拔。
恰在此时,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决定放弃战略转移,急令河东主力红军南下关中地区,援助张学良、杨虎城部抵抗国民党中央军的进攻。西路军的行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中央同时关注的重点。12月15日,中革军委主席团要求西路军:目前应在现地休整,进行政治动员,一面争取“二马”抗日,一面准备接通兰州和以一部接通安西地区。强调西路军负责着“奠定抗日后方”和“接通远方”两项重大使命。18日,中革军委指示“西路军的任务应基本的放在打通远方上面,限明年一月夺取甘、肃二州”,告知他们“除开远方,暂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们”。为如期完成任务,西路军放弃原定的休整和恢复计划,紧急调整部署,准备即刻西进。
正当西路军准备继续西进之时,国民党方面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讨逆军”开进潼关,并接连轰炸西安近郊地区。迫于军事压力,张学良、杨虎城决定集中主力联合红军来进行西安会战。他们希望河东红军出击胡宗南部,河西红军东进兰州地区,然后分配部分兵力出靖远配合河东红军击敌。12月20日,中央据此征求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意见。23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讨论后,向毛泽东、朱德、张国焘等中央领导人汇报说:西路军如果不西进,将难免同追兵决战;过速西进,可能会使“二马”回兵兰州。但是,由山丹到兰州920里,战备行军需要17天。路途遥远,路冻天寒,病伤有2000人之多,行军会非常艰难。认为策应主力行动的作用不大,建议按期执行打通远方的任务。但是,军政委员会同时也表示:“但如属必须,则必可东移”。考虑到西路军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曾就东北军方面可能提供给西路军的物资、弹药补给和军事配合方面的准备情况,特意询问在西安负责和谈的周恩来。在得到肯定答复后,24日深夜,中革军委主席团指示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并称“张学良极盼望你们来,答应在兰州补充子弹、被服”。为服从战略大局,西路军决心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坚决奉命东返。
形势瞬息万变,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军对西安方面的军事压力得以解除,西路军主力回援的必要性不复存在。12月27日,中革军委主席团再次调整西路军的战略目标,“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开始西进的时机及如何作战,由你们依据情况决定”。12月底,西路军遵照中革军委电令,以第五军开路、第九军和指挥部居中、第三十军殿后,再次西进,向高台、临泽一带开进。
血战高台 西路军再次衔命西征已至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之际”。但是,西路军指战员顽强不屈,顶风冒雪,毅然西进。
马家军发现红军转向西进后,迅即调集重兵尾追,并不时进行突袭。西路军边打边进,1937年1月1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部占领高台,西路军总部、红九军一部和三十军也相继到达临泽沙和堡、张掖甘浚堡一带。但是,面对天气严寒、荒无人烟以及马家军精锐骑兵追击的严峻形势,西路军领导人深感无论是继续西进还是驻守歼敌,都很难独立完成任务。为此,他们请示中央或以外交手段阻滞“二马”进攻,或派遣原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和四军过河配合,或者由苏联方面送援助物资来补给。
然而,此时蒋介石已回到南京,不仅扣押张学良而且调集重兵逼近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共中央一面积极与国民党谈判,促使他们履行和平诺言;一面积极调整兵力部署,准备配合、支援东北军和西北军御敌。综合考虑后,中革军委主席团在1月5日指示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勿西进。全军集结于两三点,大力训练,伺机消灭敌人。”中央认为,“二马”从内心反对西安事变,希望同“二马”结成统一战线是不可靠的;苏联的物资只能送到安西;四军、三十一军已集中长安附近,无法前来策应。因此,西路军“只能依取自己团结奋斗,不要依赖任何外力”。1月7日、8日,中革军委命令西路军“动员全军在临、高地带消灭敌人,来完成创建根据地的任务”,“须全部集结在临、高地带,执行上述任务,并求休补,现勿分兵去安西”。鉴于上述情况,西路军决定全线收缩在临泽县境和高台县城,做好了全力迎敌的准备。
1月12日,马家军切断了高台、临泽两地红军的联系,牵制了在沙河堡的红军主力,集中两万多人马,在大炮的配合下,轮番猛攻高台县城。红五军将士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英勇奋战,坚守阵地,苦战一周后,县城被敌军攻破,再经10多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弹尽人绝,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红五军在高台迎敌的同时,红三十军、九军也在不同地区受到敌军攻击。高台县城失陷后,敌军集中力量转攻临泽县蓼全城,驻守该地的红五军主力与敌激战3天后,突围至临泽县南倪家营子。
西进不能,驻守受挫,西路军只能考虑东返。1月21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当晚集结全军开始东返,并立即汇报军委主席团。毛泽东闻讯后急忙致电周恩来、博古,“望速商于学忠,准备派一部策应,并与交涉红军离开河西抗日,勿加干涉”。23日,西路军向中央军委汇报了高台失败的消息和当时的敌情。24日,中革军委指示:“你们行动方针,以便利击敌保存实力为目的,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如果你们决定东进,我们是赞成的,当派三十二军、二十八军适时到靖远河边策应你们。”
倪家营子战斗 1月23日,西路军开始东进。马家军很快发现西路军有收缩兵力、准备东返的迹象,遂即火速集兵,倾巢出动,先后出动各种武装力量,总兵力达到7万余人,挡住了西路军的东进的道路。28日,西路军再次折回临泽以南,进驻倪家营子。
2月1日,马家军以重兵向倪家营子发起猛攻。西路军将士在倪家营子地区与马家军血战40天。几十年后徐向前元帅回忆当时的战况:“我军连一门迫击炮也没有,全靠近战对付敌人每当敌人冲到我阵地前沿时,部队突然冲出围子,进行反击,肉搏格斗,杀退敌人。有些围垣被炮火击毁,指战员利用断墙残壁,拼死坚守,直至将冲进的敌人杀出。因为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战士们的步枪都架在一边,手里握着大刀、长矛、木棍,单等敌人上来,进行拼杀。在这里,没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轻伤员和重伤员、战斗人员和勤杂人员的区别,屯自为战,人自为战,举刃向敌,争为先登。围墙被炮火轰塌,血肉就是屏障,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后面的同志堵上来。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倪家营子苦战的日日夜夜,显示了西路军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以一当百、凛然不屈的顽强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西路军在饥寒交迫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与敌军血战到2月中旬,毙敌近万人,但依然没有实现击溃敌军的战略目的,处境越来越艰险。2月21日晚,西路军从倪家营子突围到临威狄堡(今临泽县新华镇)地区,再遭敌军堵截。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准备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但倪家营子已被马军洗劫一空,数百名遗留的伤员惨遭杀害,且敌军很快就围堵上来。西路军请求中革军委派兵增援。26日中央来电,要求“固守五十天”,“我们正用各种有效方法援助”。
从2月22日到27日,西路军又与马家军连续激战,毙伤敌2500人,自身伤亡也很大,被迫撤出倪家营子,再次转移到威狄堡、三道流沟一带,陷入敌重兵强攻中。在七昼夜的恶战中,“西路军弹药将尽,最近战斗主要靠白刃格斗,但刀矛又少,体力亦不强,不及敌兵强悍。敌四周封锁,日夜被迫与敌血战,每次伤亡多则数百,少则数十。”“虽日食一餐,前天无水,而绝不灰心,准备战到最后一滴血。同时恳望援军星夜奔来,或以更迅速更有效的办法灭马敌,保全西路军之精神,取得甘北奠定大计,策之上也”。至3月11日,西路军“现已无粮”、“附近地区均无粮缺水”,余部不得不再次突围,向祁连山区转移。3月12日,进至梨园口,与追敌血战,红九军、三十军伤亡巨大。总部指挥所剩部队边战边撤,退入祁连山。至此,西路军的全部兵力,加上大批伤员,尚不足3000人,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事实上已经宣告失败。
石窝会议 3月14日,西路军残部退到石窝一带的山上,所剩师、团以上干部仅二三十人,陈昌浩在这里主持召开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会议决定:(一)徐向前、陈昌浩离队回陕北,向中共中央汇报情况;(二)决定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先念、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同志参加,统一指挥部队。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三)现有部队分3个支队就地游击: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红九军余部和两个骑兵连约700余人为一支队;骑兵师政委张荣率领妇女独立团余部、特务团和伤病员约1000人为一支队;李先念、程世才带领红三十军余部及总部直属队约1500余人为一支队。会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将会议情况电告中央和中革军委。
当天晚上,在夜幕的掩护下,3个支队从架鸡儿岭一带分路突围。陈昌浩和徐向前在警卫的护送下东返,不久即分头行动。徐向前在历经40多天的艰难跋涉后,与红军方面取得了联系并顺利回到延安;陈昌浩几经辗转回到了湖北老家,抗战爆发后,由汉口奔赴延安。王树声和张荣率领的两个支队,大部分壮烈牺牲。李先念支队沿祁连山西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4月底到达甘肃和新疆交界的星星峡。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