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

  •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 发布日期:2021-12-02
  • 阅读次数:1383
  • 收藏:
  •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陕西榆林考察期间,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绥德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要求,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绥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强化保护理念,巩固非遗成果。要进一步贯彻执行非遗法规文件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行合规有效的非遗保护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人才机制,有序推进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要摸清县域非遗项目(资源),加快制定非遗项目保护规划;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专项档案,为非遗保护的数字化建设和文化遗产线上共享打下良好基础;要利用静态展陈与动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非遗内容,促进非遗整体性保护;要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保护传承。

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绥德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项,分别为陕北秧歌、绥(德)米(脂)唢呐、绥德石雕;省级非遗项目名录8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23项,包括绥德炕头石狮子、绥德踢场子、绥德剪纸、绥德寨山柳编技艺、陕北民歌、绥德年茶饭、绥德民间泥塑、绥德民间壁画、陕北唢呐制造技艺等。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因势利导打好“非遗+”这张牌,全方位挖掘、利用好绥德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必将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更有质量地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构建文化生态体系,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挖掘整理,多措并举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工作,通过非遗传习所和传承基地等场馆建设,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业务骨干和基层文化人才;同时,搭建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平台,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助推非遗、传播非遗,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展示展演活动,让各类非遗项目走出绥德,走向全国,迈向全世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非遗为要素,以文化为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激活非遗潜能,让非遗焕发时代光芒,为人民美好生活增彩。我们相信,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让人民共识共享,会让绥德非遗更加耀眼、更加美好!(作者系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负责人)

(编辑 张明珠)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