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全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情况,更好地有针对性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2021年开展了全市各县区弘扬延安精神工作大调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调研情况与调研应用报告如下。
一、调研活动情况
1.精心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的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锤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在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以此为指导和遵循,经本会事常务理事会研究,在全市各县区开展延安精神专题调研活动。调研工作分为六个调研小组,由会长、副会长分别带队,调研组在县区工作中,全面听取各县区弘扬践行延安精神及发挥革命纪念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情况,了解相关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实地考察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工作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为了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组成考察小分队赴广东省广州及深圳等地考察延安精神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等先进经验。通过全面调研和学习外地好经验,为更好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宝鸡发展打好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2.调研成果
(1)对全市县区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了总体性的了解。全市有革命遗址纪念馆(园)等红色基地15个,如:扶眉烈士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宝天铁路修建纪念馆、长乐塬抗战遗址、李达故居、中共麟游特支委旧址、凤翔紫荆“西府出击”旧址、凤县红光沟航天旧址、以及县区革命烈士园。有影响的文化遗迹遗址(院馆)有21个,如: 周原遗址、雍城遗址、青铜器博物院、张载书院、工合旧址、周公庙、九成宫、五丈原、大散关及县区博物馆等。县区家风家训教育展览馆12个。延安精神研究会机构3个(市延安精神研究会、金台区和眉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报告团(理论专家智库)21人,宣讲团(含白求恩精神宣传队)宣讲演出志愿者90余人,本会理论委员会理论宣讲教授、专家学者70余人,本会聘任特邀研究员9人。县区以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宣传组织部门牵头,党校、教育、共青妇等部门组成的政治理论和党的建设学习教育大宣讲队伍活动经常,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阵地和精神滋养。
(2)对全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庆祝建党百年等各类活动有了总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至23日期间来陕考察讲话、以及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贺信发表后,全市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弘扬延安精神重要讲话等报告会、讲座会、学习班760余场次,受众达53000人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教育活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活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单位,组织主办了“弘扬延安精神,庆祝建党百年,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大型活动,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梁凤民,副会长周敏、张文波、姚文琦、王东、冯志军,市委书记惠进才(时任市人民政府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勇超,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万奎,市政协副主席张德科,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永兴及市延安精神研究会领导同志出席活动,现场观众达数千人,同步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近十万人。金台区延安精神研究会、眉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的文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市各级各类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达3400余场次。
(3)对发挥红色基地及优秀文化遗址作用情况有了基本的估价。宝鸡市和县区在发挥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文化遗迹(院馆)作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全市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以及广大群众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阵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助推宝鸡追赶超越的不竭精神力量。今年以来,扶眉战役纪念馆,接待青少年学生、干部群众瞻仰就达28万人次。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参观团体650场次,参观群众38000人。宝鸡烈士纪念园参观团体560场次,参观群众17000人。长乐塬抗战遗址接待群众1636场55696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接待群众达38.9万人次。此外,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拓展宝鸡红色遗址优秀文化遗迹对外推介展示宣传,组织兄弟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来宝考察参观。与北京大学联合在扶眉战役烈士纪念馆和周原遗址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今年工作安排,在全市举办了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评出市优秀讲解员6名参加省上复赛和决赛,长乐塬抗日工业遗址讲解员胡雪荣获全省十佳讲解员,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全市弘扬延安精神,发挥革命遗址和优秀文化遗迹作用,传承好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也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县区的工作不平衡。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开展缺乏整体精心安排,教育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无论是革命遗址还是文化遗迹,缺乏高素质的宣讲及管理人才,使教育阵地作用发挥受限。三是对红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基地等资源研究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对红色教育和文化场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革命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物沉睡库房,难以与群众见面。五是县区延安精神研究会机构建设需要积极推进。
二、调研成果应用(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结果在于应用。依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根据宝鸡追赶超越的实践和发展态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研讨会议精神和省延会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宝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阶段,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卓越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集中凝练,延安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博大精深、熠熠生辉,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阐释。市县(区)党委要支持延安精神研究会及党校、高校及理论研究部门工作,使其努力研究并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內涵和时代价值,用好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把这一工作作为县区宣传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职责。
2.要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图文并茂的高质量读本,利用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举办主题党日、团日、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研究宣传、弘扬践行延安精神的实效。红色教育基地要为大中小学校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方便条件。文化旅游部门要依据市内市外红色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旅游,使游客在红色之旅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
3.要把延安精神等红色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门要组织倡导在各类学校开展“中国梦—延安精神”主题系列活动,包括举办“延安在我心中”图片创作展览、书画和微视频比赛、讲故事、舞台情景剧、诗歌朗诵等活动。大专院校要积极加强红色教育的研究,在大学生中开展学党史、传承红色文化的研讨会、报告会等学研活动。要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培育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员队伍,深入开展“延安精神好家风”宣讲活动和亲子互动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主题活动中感受延安精神和初心使命,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4.要把延安精神等红色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延安精神教育是党史教育的最绚丽和精彩的篇章,要结合党史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1935年10 月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延安就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党员干部要不断的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要不忘初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求实创新,在追赶超越的奋斗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新的业绩,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各级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市县区党校要把延安精神宣传弘扬作为专题教学内容。
5.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单位要用讲故事的形式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革命文化滋养教育作用。
县区宣传部门要牵头组织教育、工青妇、关工委等组织形成合力,推动红色教育广泛深入发展。各级党史办要做好本地党史整理撰写工作。要注重加强学习兄弟省市宣传弘扬红色文化的好做法好经验。要积极组织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及志愿宣讲队伍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单位、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推动红色革命教育入脑入心。
6.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加强对革命遗址及优秀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增强阵地意识。
要落实保护措施,对年久失修的遗址及时维修维护;要强基固本,支持加强市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和相关队伍建设,增强工作的辐射性和联动性,形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传承红色基因的强大合力。要建好红色讲解员(宣讲员)队伍,重视讲解员培训,要发挥好红色志愿者作用,齐抓共建,努力为弘扬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宝鸡市委党校讲师、本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常婧撰稿)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