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大红灯笼

  • 信息来源:红云平台
  • 发布日期:2022-01-13
  • 阅读次数:1332
  • 收藏:
  •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113111120.png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又是一年腊八节,它香浓的前奏,循序渐进地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对家的渴望,对年的希望也由此氤氲开来。原本热热闹闹地期盼,却因疫情的无情侵扰,“偷走”了属于我们等待以久的那盏大红灯笼,那是思念的幸福,是幸福的牵挂,是牵挂的思念!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读到这话时,正独自在出租屋里刷着视频的王奇愣住了……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而后,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便大声地哭了起来!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她,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已两年多没有回家过年她,太想回家了!有家,才有归处,有家,才不会孤单。她想回家陪陪爸妈,想抱抱可爱的小侄子,更想念春节时家里阳台上的大红灯笼……想到这些,她忍不住的委屈起来,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偷偷躲起来哭了。

来自小县城的她,大学期间便立志到大城市就业生活,她向往大城市的精彩与惊喜。她和所有的孩子们一样,都毫无例外忽视了时间的残酷和人生的短暂,都选择性的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更相信自己可以从容尽孝。遗憾的是,她毕业后并没有如愿前往大城市生活,而是辗转到了离家更远的一个二线城市落脚。目前还没有爱情与婚姻的她,也曾在刹那间,有想回到老家的冲动,可说不出原由的倔强不甘,让她最终没有付诸行动。

过去的两年里,因为疫情原因,她都被要求“就地过年”。过了年,王奇便想趁着暑假想回趟家。好不容易攒出假期,可没曾想,在一切准备妥当,疫情却又在她的家乡卷土重来,在家人的“反对”下,她不得不放弃回家的念头,也在那时,她就狠狠发誓:一定在今年春节时回家。每每通电话,王奇总会莫名的感觉妈妈比以前老了,爸爸消瘦了,侄子长高了……就连家里的摆设都变得熟悉而陌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又到年前的腊八时,王奇却早已放弃了回家的想法,此时这已不是她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她压根不能有这样奢求了。她所生活的城市因为严峻的疫情形势,已全城戒严,足不出户。独自居家隔离在出租房的她,“百无聊赖”之时,做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当问起她为什么想要做志愿者时,王奇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豪言壮语,而是简单说了一句:“忙起来时,就不会太想家了!”

“忙了,便不想家!”说这话的还有一人,便是老何。不过按老何说法是:“忙了,吃饱了,就不想家了!”这话也是老何经常给身在国外的儿子说的。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子女的,而有远见的父母往往懂得逼孩子一把。当老师的老何,便是这类父母。“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老何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他也常常告诉孩子及身边的学生们:“要能受得读书的苦、经得劳动的苦、耐住受生活的苦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的人,未来才会珍惜到手的甜。”

同样因为全球疫情蔓延的缘故,老何在国外读书的儿子已有四年多没回国了。儿子不在,他和老伴的生活就像是白开水一般,寡淡无味。在没有疫情时,儿子通常每两年至少回来一次,孩子回来时,他的家也是热热闹闹,烟火气息十足,兴起时他更会点亮家里的大红灯笼,迎接新年。可也是奇怪,就算老何经常对儿子嘀咕“忙了,吃饱了,就不想家了!”可他却在不由自主时,担忧儿子是否吃饱饭没?期盼儿子能回来,期待和儿子一起挂起家中的大红灯笼!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活总是随时诉说着故事,总是每时每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与触动着我们,再遇腊八时节,惟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大红灯笼。

61df998a58e5e.jpg

作者简介: 

马梅 ,民革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从事文旅与红色文化工作多年,坚持红色精神宣讲,被行业誉为“80后红色精神宣讲代表”,并同时被多所高校聘请为校外导师或合作导师。

(编辑  何利军)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