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映栗乡”: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 发布日期:2022-01-26
  • 阅读次数:1164
  • 收藏:
  • 分享:

原标题: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红映栗乡”: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深冬,在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冷水鱼养殖场,黄的、红的等各色冷水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为我们专建党小组,帮助流转土地15亩,协调矛盾12起,联系了20多名村民务工,养殖场顺利建成投产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1月23日,养殖场负责人王全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镇安县按照“一个品牌引领、两个作用推进、三条路径支撑、四员选派保障、五个培育助力”的“12345”模式,激励基层党组织夺红旗,党员争红星,整体联动创红色示范区、红色基地,打造“党建领航·红映栗乡”的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两山交错前出、一水逶迤急流,曾经寸草不生、一片乱石的高峰镇青山村的冷水河峡谷,如今机器轰鸣、厂房全新,重现勃勃生机。镇安县招引来的集雕塑、石材加工为一体的陕西均健佳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田显铭说:“县上采用‘链长+县直部门党组+镇党委+村支部+项目党支部’工作模式,由一名县委常委担任‘链长’,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把公司三年的筹建工期缩短到两年。”

镇安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一厅四地”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实现党建领航建设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打造高质量发展转型先行地、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地、最优营商环境先行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地;围绕“一厅四地”,成立“五个十”重大项目党组织33个,建立5个联席会议,打造30个示范点,为乡村振兴培育强大龙头。

“去年我承包了20亩地养殖小龙虾,一年挣了5万多元。”西口回族镇青树村村民魏成高兴地说,“多亏了村党支部帮我协调流转土地、发展养殖产业。”

镇安县把全县基层党组织划分成示范引领型、标准规范型、追赶奋进型三个类型,在项目建设一线、产业发展一线、社会治理一线建立党组织,安排党员领办本职岗位事、群众发展事、社会关切事,极大激发了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热情。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9000名有能力的党员已领办各项为民服务事1.9万余件。

胡庆斌,就是这9000名党员中的一员。

去年,县财政局党员干部胡庆斌被派到云盖寺镇西华村担任工作队队长。驻村之后,他积极协助村上引进锄禾农业、秦绿食品两家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群众发展香菇60万袋、高山黑木耳117万袋,带领130余户脱贫群众发展产业。连他的儿子都说:“爸爸当了队长,忘了当家长。”

在镇安,像胡庆斌这样的帮扶干部,全县还有很多,其中有位“药郎中”深受群众敬爱。

“药郎中”名叫姚元义,是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也是镇安县147名“专家库”成员之一。去年9月,58岁的姚元义响应县上号召,下到乡村振兴一线,担任3个镇7个村的中药材种植指导员,给23名农村致富能手当起了“师傅”。老姚天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科学管护白芨、黄精等,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只有科技下乡,乡村才能高效振兴。”姚元义说。

镇安县全面实施“五个培育”,建齐县镇村三级“人才机构”,培育县级“专家库”;以村(社区)为单位,选聘乡贤能人、大学生,培育“智囊团”1820人;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兴业,培育“领军人”560人;选聘创业党员到支部任职,培育创业“副书记”286人;挖掘能工巧匠,培育“田秀才”1968人,全力“智”推乡村振兴。

通过“12345”工作机制,镇安县建强战斗堡垒、织密组织体系、发挥党员示范、凝聚各方人才,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形成鲜亮“党建领航·红映栗乡”品牌,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秦岭乡村高质量发展。

(编辑 张明珠)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