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亲年糕香

  • 信息来源:红云平台
  • 发布日期:2022-01-27
  • 阅读次数:1586
  • 收藏:
  •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127181121.jpg

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年节到来的时候,我便想起母亲,想起她生前逢年必做给我们吃的那年糕油饼子的香甜美味。

我老家甘肃那里的年糕,不同于陕西这边的年糕。陕西的年糕是用糯米和糜子面做的,把糯米或糜子磨成粉,加工成面团,然后切成薄片入油锅一炸就好了。糯米做的就叫糯米糕,糜子做的就叫糜子糕。陕北人特别喜欢这种年糕,是陕北小吃中最有名的一种。而我们老家的年糕,只用糯米和红枣两种食材蒸煮而成,同陕西这边人做的“甑糕”差不多。

母亲在世时候,因为我们兄弟姊妹多,拖累很大,家境比较贫寒,粗茶淡饭自然是我们的生活常态。有时到了四五月份,粮食就不够吃了,常常是半锅野菜半锅粮。就这样,有时还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常为我们能够填饱肚子而发愁。

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但母亲是一个很会当家过日子的人,家里诸事都调理得比较顺当,吃穿用度也是精打细算,一般的节日都能够让我们跟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过上,能做出节日里传统的好饭让我们吃上。尤其让我忘不了的,就是母亲每年大年初一给我们做的那顿年糕油饼子。

那时候,各家各户都不富裕,缺这少那是常有的事。母亲为了让我们能够吃上这顿饭,早早就开始备料。夏季到来的时候,让我们到河边的芦苇荡里去摘又宽又长的芦叶回来,晾干捆好放在那里。秋季里产下糯米和红枣后,母亲早早就会用袋子把它们装好,储藏起来以备后用。红枣还好说,我家门口就有两棵大枣树,每年都是硕果挂满枝头。但糯米就不一定年年都有,没有的时候,母亲趁早就在村子里四处打听,看谁家有就拿上我家的粮食去换回来一些储备好。

除夕的晚上,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做年糕了,先把芦叶、糯米、红枣,还有圆筐、绳子都冲洗干净,然后浸泡在水里,待泡好后让我们帮她在圆筐里面就像叠罗汉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把芦叶摆好,然后开始一层糯米一层红枣,薄厚均匀地往里面放,直至把筐子装满。在此过程中我们兄妹们调皮的孩子总想提前吃枣,母亲就像玩 “砸地鼠”游戏一样,谁伸手就在谁手上用勺子轻敲一下,她是担心红枣少了会影响年糕的甜度。后面的程序就是把芦叶一个一个向中间压倒,待全部收拢后,拿一个盘子扣在芦叶上面,取出绳子十字八道地把圆筐捆紧,之后在大锅里加足水,把圆筐丢到水中点火去煮。锅烧开后,在灶膛里架满胳膊粗的柴棒子就再不用管了。那糯米的淡香,红枣的甘甜,芦叶的草香经过一夜蒸煮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沁人心脾。大年初一早上,等我们起床来到伙房,满屋子都是年糕的清香。吃的时候先将芦叶揭开一半,从一侧切取。顺着切面去看,红一层白一层,若五花肉一般红白相间,非常好看。油饼子大都是初一早晨现炸。待油饼子出锅后,先将其折成u型,再将年糕放在里面,卷起来一块儿吃,香中带甜,甜中含香,味道之美,妙不可言。

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在党的阳光政策普照下,社会发展进步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再无温饱之忧,而且山珍海味都吃过,美味佳肴也常尝,可就是吃不出母亲做的年糕油饼子那种独特的味道。

我最爱吃的永远是母亲做的那年糕油饼子!

(编辑  何利军)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