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序曲

  •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22-01-30
  • 阅读次数:1251
  • 收藏:
  • 分享:

原标题:春天的序曲

——当代美术作品中的春节


223.jpg

火红的年味(油画)

徐步成

224.jpg

欢乐春节(中国画)

何家英 张见 李玉旺 李朋帮 李丹 管海龙

225.jpg

梦想开始的地方(中国画)

黄冰迪

226.jpg

幸福的行囊(中国画)

丁晓东

227.jpg

中国年(中国画)

周忠菊

228.jpg

工地春晚(中国画)

罗小珊

229.jpg

金陵之春(农民画)

燕天池

230.jpg

美好生活来(新年画)

李佳慧

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春节是气象最为盛大、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春节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始终是美术工作者创作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来源。近年来,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尤其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屡有以春节为题材的佳作诞生。美术工作者在描绘春节的视觉图像时,也试图从文化精神上予以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题材美术作品既是春节文化的生动图典,也是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生活的艺术再现。

艺术展现节庆习俗

春节历史绵延,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以团圆、拜年为主体的传统礼俗体系,以春联、剪纸、年画、花灯为表征的视觉审美体系,以舞龙灯、踩高跷、逛庙会、放鞭炮、燃烟花为代表的游艺体系,以年夜饭、包饺子、打年糕为内容的物质文化体系等,共同构成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与民俗形态。

在美术工作者的创作中,这些节庆习俗借绘画形式创新,从而实现美学升华。如徐步成的油画《火红的年味》表现了上海老弄堂里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的热闹景象。画面中,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似乎感染了整座城市,大街小巷瞬间格外温暖。应金飞的版画《家宴》则是一件构思独特的作品。除夕的年夜饭通过勺子上的“镜像”呈现出来,其上光影游动,通灵而透莹。这些美术作品均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对传统年俗的认同和亲近。

春节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进入新时代的春节,愈发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朝气。高科技赋能所带来的新视觉体验,高效有序的高铁春运、便利环保的手机拜年等新年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带来的人民精神面貌及城乡景观变化,都成为春节题材美术作品的鲜明主题。例如,燕天池的农民画《金陵之春》,在描绘人们阖家团圆、欢度春节的同时,将高铁、5G移动通信等时代发展新成就和城市发展新面貌融入画卷,展现了时代新象。当然,春节动人的情景远不止于此。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许多外国友人也过起春节,共享中华文化之美。何家英、张见等人创作的中国画《欢乐春节》,便全景式展现了各国人民同庆中国农历新春的情景:舞狮、放鞭炮、划旱船、包饺子……画面处处洋溢着幸福感,是对新时代春节的生动诠释。

对于美术工作者而言,春节为其提供了海量创作资源。一些春节题材的作品,与其说是美术工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不如说是春节文化激发的创作实践。

绘就春节文化图典

春节题材美术创作源远流长。单就存世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来看,依其文化性质可分为三类: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三者虽各有各的文化诉求与传承体系,却始终相辅相成。如今,随着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美术工作者开创了春节题材美术创作的新格局,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语言,均展现出新时代的气象与特征。

在民俗主题的创作实践中,春节是最为盛大的题材,也是最为亲切的题材。当美术工作者们浸润于古老的文化传统,又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时,他们更加自觉地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其精神内涵,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美术工作者扎根时代生活,创新艺术语言,塑造新时代的人民形象,建构新时代的年俗主题,呈现新时代的价值追求。这些实践,是当代美术创作回应时代的重要方式。

为人民塑像,描绘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斗、乐观、自信的气质,已成为春节题材美术创作的主要取向。罗小珊的中国画《工地春晚》,以乐观主义的视角再现了春节期间依然坚守岗位的工人群像。作品寓刚健于快乐,笃实朴拙而华光四溢。丁晓东的中国画《幸福的行囊》,描绘了旅客在春运大潮中行进有序、亲情浓浓的温暖景象。显而易见,这份从容和自信所依托的,正是国家的强盛。

新春伊始,气象清朗、艳阳高照的岚光山色,也是美术工作者所钟爱的表现对象。在中国画《延安新春》中,徐卫国以朴厚空灵的笔法、似淡若浓的墨色,勾勒出满山青翠、楼宇林立的延安新貌,展现了革命老区的发展活力。

在春节题材美术创作中,新年画独树一帜。新年画之新,在于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求新求变。近些年,在“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新年画。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新时代人民小康生活新图景,像何小宝的《春归大地》、杨先红的《小康日子美羊羊》、李龙燕的《闹春图》等,皆于重彩装饰趣味中弥散出融融春意,反映了人民群众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

纵观近年来的春节题材美术作品,不难发现其从文化传承、人民形象塑造、国家建设等多个角度,深刻诠释了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可称之为一部生动的春节文化图典。

启迪当代美术创作

百节年为首。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都将“春节”纳入选题范围。历经数年,春节题材美术创作的“家底”已日益丰厚,无论是素材积累,还是对主题的提炼,抑或是对图像的处理,皆储备丰颐。梳理总结其中经验,对当下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具有一定启示。

在春节题材美术创作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从生活的真实升华至艺术的真实,美术创作才能开拓新境。不少春节题材美术作品并非是对日常景观的简单再现,而是美术工作者在掌握、分析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依托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完成的图像建构。这些作品深蕴着价值观与精神取向,体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在杨晓阳的水墨长卷《丝绸之路——甘肃苦水社火》中,源于现实的诸多场景与人物活动,经过画家高度概括,形成氤氲、恢弘的气象,体现了社火民俗的当代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载体,沉淀着民族的思想与智慧,这决定了春节题材美术创作具有人文内涵。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工作者需要同时扮演学者的角色,其人文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往往决定着美术创作的高度。比如,在赵宗藻、蔡枫、孔国桥等人创作的版画《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正因画家对各种文化符号进行了充分考证与释义,才使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春节题材美术创作中,美术工作者还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感知火热时代的基础上,着力提炼、塑造作品的主题与价值取向,同时带动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新,力求形成个性化的图像结构与艺术风格。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题材美术作品中线条、色彩、图像与符号所构成的天籁般的节奏,不正是春天的序曲吗?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 张明珠)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