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情怀彰显治理价值

  •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19-10-25
  • 阅读次数:1681
  • 收藏:
  • 分享: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价值指向。

我们的党,是人民政党;我们的共和国,是人民共和国。早在194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和机制,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从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到推动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可以说,我们在制度设计和国家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为了人民”回答了价值指向问题,那么“依靠人民”则回答了力量源泉问题。基层是改革的试验场,人民是创新的推动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很多制度创新,都是来自群众首创,经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从而上升为制度安排。比如说,浙江长兴县率先探索“河长制”,实现了河水治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来自基层一线的“河长制”开始向全国推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枫桥经验”形成独特的矛盾调解机制,小岗村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动建设经济特区的步伐……正是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上海工人代表范小凤发言,“今天我——一个年青的女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台上来说话,这是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我感到无上光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情怀彰显治理价值,以人民智慧激发更大活力,就一定能凝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编辑   梅磊)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