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放射出时代光芒 黄土高原创造了绿色奇迹

  • 信息来源:陕西网
  • 发布日期:2019-10-31
  • 阅读次数:2184
  • 收藏:
  • 分享: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2区11县,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1999年,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经过20年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延安退耕还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典型案例之一予以褒扬。

一、矢志不移,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坚决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让延安的老百姓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边和田园风光里”,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信念。面对历史留下的生态创伤,延安人民勇挑重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最早试点,再到2013年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3亿元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我们始终坚持人工绿化与封山禁牧相结合,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用20年时间,退出了一片片青山,还出了一洼洼绿地,再造出了令人艳羡的秀美山川。这是延安人民坚持不懈的结果,造林能手张莲莲就是涌现出的杰出代表,1981年起她带领全家用37年时间治理荒山1700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来到延安的人感慨地说,过去延安是从“黄中找绿”,如今却是“绿中找黄”。生态改善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年平均降雨量增加200毫米以上,年入黄河泥沙量下降8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3%,扬沙天气数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蔚蔚蓝天”成为延安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绿色富民,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把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富民,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延安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革命老区告别绝对贫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延安80%以上的农民受益,全市退耕户户均补助3.9万元、人均9038元,成为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找到了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的平衡点。按照生态林与经济林8∶2的比例,鼓励引导群众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探索发展以中蜂、森林猪、食用菌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和生态康养旅游,同时将林业生态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护林员和林业劳务雇佣机制,增加生态公益性岗位,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产,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年产量300万吨以上,年产值近130亿元,花椒、核桃、红枣等干杂果产值13亿元,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2亿元,林业总产值155亿元,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超过7000亿元,增加生态公益性岗位7000多个。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6元,较1998年净增9430元,其中60%以上来自林果产业,宝塔区柳林镇依靠苹果产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全镇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宜川县苹果产业发展最好的村户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延安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吸引华为、万达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来延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注入了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强大活力,去年延安经济增速重回全省第一方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绿色致富的和谐共赢之路。

三、生态惠民,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坚持把生态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相结合,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核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为重点的“2+1”三城联创,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扎实开展城市“双修”试点、中心城区“三山两河”治理,推进“河流+山体+公园+绿网”系统建设,城区主要山体全部实现绿化提升,90%以上居民搬迁区域恢复植被,统筹实施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及城镇小区、水岸、道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全市道路绿化率98.5%,水岸绿化率96.1%,累计建成山体公园26个,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制定美丽宜居示范村、生态村、清洁村建设标准,实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创建,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目前,全市50%的村建成生态村,1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绿色村庄,3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延川县梁家河村被评为陕西唯一的“中国最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称号。

四、爱绿护绿,持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延安人民对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有着特殊的感情,爱绿、增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始终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以强有力的管护政策、先进的技术设施和完备的队伍建设为保障,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建立退耕还林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暂行办法》《森林防火管理办法》等30多份政策性文件,颁布实施《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严格考核奖惩,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配置,建成防火通道2100多公里,瞭望台64座,形成直升巡逻机、无人巡查机、视频监控等立体化管护格局,监控面积达2150万亩,2001年以来连续18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连续5次荣获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野生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恢复趋势,一些多年未见踪迹的珍稀动物重现山林,迄今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在我市子午岭林区多次发现,延安市林业局被授予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多年来,延安干部群众自觉履行植树义务,持续深入开展“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积极投身绿化美化延安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保护生态成果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年生态修复的延安实践,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了先行经验和成功样板。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持续改善黄土高原生态质量,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调研与决策   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                                                                                                                                                                             (编辑  梅磊)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