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一头连接着席卷全球的媒介革命,另一头连接着本民族文化心理和传承方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深厚的文化积淀,通俗易懂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强烈的交互性,充分展现了网络文学显著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生逢其时的中国网络文学犹如一股清泉,正在加速汇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流价值对网络文学的重视、赋能与规制,文学创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至上转型,如何让网络文学向精品化、主流化发展,提升网络作家的文学地位、培育新生力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玄幻、仙侠、历史、军事仍然是网络文学主要创作类型,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数量以及受读者关注程度正在逐年上升,涌现出一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优质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网络文学思想观念更新迅速,生活触角比较敏感,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内容广泛,并通过培养优质IP,出售版权进行影视、游戏等一系列改编来寻求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社会影响。
在二十余年迅猛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部分作者创作态度不够认真严谨,满足于构想故事,缺少思想厚度和力度;对现实的认知不够真切,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刻;生活经验的表象化、碎片化、同质化,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等等。由于网络文学作者年龄普遍较低,知识修养和文学素养积累不够,作品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编造痕迹,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由于缺乏基础写作锻炼,不太讲究语言文字的精炼,片面注重点击率,求多求快,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了“工业化生产”的现象。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加速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主流化进程正是为了有效缩短这一距离。这个过程需要高质量文艺批评的介入和引领,同时也需要网络文学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精品化、主流化构建。文学创作有其自身规律,从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受众的分化和分层。高质量文艺批评能够有效影响读者的“辨别力”和“区隔”,促进网络文学自身良性发展,抵抗文化工业“向下拉齐”的作用力,而网络文学从业人员是阅读和传播现场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引导网络作家进行精品化、主流化的创意写作,找到好故事并讲好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创作实践,已成为网络文学主流化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目标。
有一点毋庸置疑,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方向的宏观定位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由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决定的。相对而言,网络文学作品的点击率、流量、IP效应等,显然是其局部定位。网络文学从业人员和研究者一定要认清这一点,站在时代高度去创新突破,努力提升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这才是网络文学的长远发展之计。连续数年,国家在互联网行业开展清网、剑网等专项行动,其根本是对宏观定位的确认和目标实施的巩固,实际上,这也为网络文学的局部定位确立了行为规范、扫清了认识障碍,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创造与传播,对行业内部的良性有序竞争更为有利,这也是成熟网络文学生产机构普遍持有的态度。行业主管部门与网络文学企业分工不同、目标一致,才有可能开创网络文学的新天地,实现网络文学塑造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
从创作体系来看,主流化价值取向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提法毕竟过于笼统,对于复杂的网络环境而言缺乏针对性、建设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必须对多元化、多样化、高速流变的网络文学生态条分缕析深入研究,建立更为具体可行的价值评估体系,更恰切地诠释这一全新的文学形态。从创作主体来看,网络文学实现了创作者与受众的零距离交互,实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与流动,这一民族文化的自然动力弥足珍贵,但不同身份的人对网络文学现状产生认知错位。这是网络文学生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有耐心、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在创作实践中探寻规律,趋利避害,包容并举,逐步建立创作规范与评价标准。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网络文学必将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上承担起塑造时代精神的重任。
网络文学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在艺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缺少代表时代精神和文学审美水准的有分量作品,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尤其是网络作家们的胸怀和情怀,还需要拓展和历练,方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如何在行业管理方面加大对创新、优质内容的扶持引导,推动网络文学企业和从业人员注重社会效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现象,切实发挥文学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独特功能;如何加强行业突出问题治理,做好数字标识管理和版权保护,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亟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有效破解。
(作者:马季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