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结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
  • 信息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 发布日期:2020-09-04
  • 阅读次数:1557
  • 收藏:
  • 分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个专题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好最紧要、最难走的“最后一公里”,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关键是要注重内外兼修,抓好统筹兼顾,要压紧压实责任,坚持在“五个结合”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有“颜值”有“内涵”,能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坚持党的领导与强化组织保证相结合。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党对脱贫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没有党的组织去贯彻执行,党的脱贫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坚持党的领导与强化组织保证相结合,关键是要确保党的脱贫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一是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层层对接的关系,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全力攻坚克难。二是要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党建+能人”“党建+项目”等“党建+”模式,用党建活力激发脱贫动力,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一支永不撤走的脱贫致富工作队。三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员示范岗”建设,成立党员“尖刀连”“先锋队”“突击班”让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身份亮出来,集中优势兵力,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发起全面冲刺。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外部“输血”式扶贫,只能治标、只能解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两个内因,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才能治标又治本。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志”“智”双扶,多管齐下拔掉穷根。一是强化思想引导,借助电视、网络、村级广播等多种宣传载体,利用乡村振兴课堂、村民代表大会、贫困户会议、学校思政课堂等多种教育平台,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助推乡村形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强大舆论场。二是坚持扶志、扶智教育同步并进,在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各类致富技能教育培训中,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寓教于中。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及其子女接受充分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四是树立脱贫典型,宣传脱贫榜样,用足用好致富带头人的致富经和创业史,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带头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结合。开发式扶贫是脱贫的基本途径,保障性扶贫是开发性扶贫的必要补充。开发性扶贫为保障性扶贫提供物质基础,并带动保障性扶贫水平的不断提升。保障性扶贫面向部分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为特殊人群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坚持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两轮驱动,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一是制定差异化、动态管理机制,对贫困人口按照年龄结构、劳动能力、贫困程度等条件进一步分类,制定不同群体不同的扶助方案,确定不同的工作目标,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案,完善进入退出机制,构建长效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二是推进保障扶贫和扶贫开发制度衔接,实现低保户和开发式扶贫人口库的联动,确保保障性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政策、人员、管理及时转换和无缝对接。三是将民生资金向扶贫开发倾斜,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夯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脱贫致富根基。四是强化资源要素整合和形成联动效应,“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逐一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可以打通区域整体发展的难点、痛点,从而以点带面,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同时,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切实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从而以面带点,为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创造可持续的大环境。二者相互支撑、互为前提。推动形成精准扶贫与区域扶贫有效联动机制,关键是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一是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对脱贫任务重、整改任务重、巩固成果任务重的地区进行重点帮扶。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三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聚焦发展短板,在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等方面优化政策供给,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条件。

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干部队伍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脱贫攻坚与常态化疫情防控、汛情应对等多重任务相互叠加,脱贫收官面临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时间更紧,需要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党员干部只有到基层一线去历练,同基层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才能不断磨炼意志,锤炼斗志,增长才干。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一是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识别干部的“主战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历练,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中练出真功夫。二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员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跟踪了解,及时调整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责的干部,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培养起来、发现出来、使用起来。三是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四是要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大力治理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对“数字脱贫”“盆景脱贫”“算账脱贫”等现象采取“零容忍”,严肃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严守脱贫攻坚的红线和底线。

实现中华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夙愿,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最后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相关决策部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一鼓作气、全力冲刺,务求全胜。

(作者王素娟 倪明胜分别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副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编辑:刘慧)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