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生泥塑作品《看戏》场景的局部。
汪锐在演示木版年画的拓印
邰立平在陕西文化旅游推介会(成都站)介绍木版年画。本报记者 李卫文/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陕西,一个历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优秀非遗文化的诞生与流传,非遗文化积淀深厚而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蝶变,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形成了追寻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一股热潮。在我省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遗点或非遗体验中心,剪纸、泥塑、彩塑、糖画、蛋雕、棉絮画、农民画、面花、皮影、剪刀书法、秦腔、杖头木偶戏等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人们静静观赏着,沉浸其中,穿越时光,亲手触摸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年轮和丰富而细腻的脉络,感知非遗文化之美好。
西安非遗研习体验馆
10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城区民乐园文化街上的西安非遗研习体验馆。
西安非遗研习体验馆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个非遗研习体验馆。这里地方虽不大,但布局紧凑有致,馆内设有展示区、修复区、直播区、体验区。一楼为展示区和修复区,展示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各色手工艺品,修复区的工作台上,各种器材和不同材质的半成品,可供观摩和体验;二楼是直播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非遗研习体验馆负责人汪锐告诉记者,他们通常会在这里通过直播形式与观众交流互动;三楼是体验区,参观者在这里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木版年画、扎染等手工制作。
在展示区,一个清代粉彩瓷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的外表完好无损,内里却可见一条修补后的细线。汪锐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费时四个多月无痕修复的罐子,罐内特意保留了接缝线,以通过内外对比,展示出无痕修复技艺的精妙。灯光下古朴而精美的瓷罐,向我们诠释着手工艺人的坚守与执着。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艺。锔艺修复是一门传统技艺,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锔艺师傅的手中,一个破损的小小茶杯被缀上了精致的金线,修复后反而形成了新的美感,别有一番韵味,完美重生。而有的瓷器则是用锔钉修复而成。锔钉是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等,点缀在瓷器上如花朵点点,美妙绝伦。近年来,“锔活秀”这一古老的艺术又重新时兴起来,这些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汪锐说,希望通过这一小小窗口,让人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制作,拉近人们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长安泥塑非遗体验点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周家庄北村的苗春生关中风情泥塑创意工作室在今年6月入选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的第一批非遗预约式体验点。
一进工作室,记者便被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各色泥塑所震撼,仿佛一幅关中农村生活的百态图在眼前徐徐展开,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大口吃面的壮汉、吵架的小两口、抽烟袋的男人、农村给房屋上梁的场面、吼秦腔的戏班子、戏台前观看演出的人群……虽然泥塑的造型粗犷,但人物表情生动夸张,情感表现力、冲击力强烈,将关中农民朴实、憨厚、豪放的个性特征一一定格。
自元明以来,泥塑在农村开始盛行。长安泥塑是长安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传承了关中泥塑的基本技法,塑造了各种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虫鱼鸟兽等。40多年来,长安泥塑非遗传承人苗春生创作了关中风情泥塑作品5万多件,代表作有《陕西八大怪》《七十二行》《赶集》等“关中记忆”系列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位慕名而来的西安市民说:“苗老师的泥塑展现了许多已经阔别了很久的生活画面,勾起了许多关于童年的记忆,让我感到莫名的亲切和熟悉。”
苗春生的徒弟小胡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两天他们正在为参加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最美小康路”中国西部民间工艺主题创作展作准备。可以想见,长安泥塑正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不断走向更大的舞台。
邰立平的木版年画
10月5日、10日、12日,先后有三批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共260余位师生来到宝鸡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现场参观学习交流。
邰立平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流程等,老师和学生们对木版年画兴趣浓厚。在现场观摩邰立平的木版年画制作过程后,大家对最终呈现出的线条细腻流畅、造型优美、色彩对比强烈的木版年画作品赞不绝口。一些同学还动手参与了年画制作及印刷,当亲手印制出自己的木版年画作品时,大家热情高涨,纷纷珍藏以作纪念。
年画之于春节的重要性,曾经不亚于春节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是古时人们过春节必备的“年货”。 中国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而具有500年历史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又是年画中最富特色的。出生于凤翔木版年画世家的邰立平是邰家木版年画的第20代传人。1984年他创办了“凤翔凤怡年画社”,开始对流散民间的年画进行搜集和整理,抢救出世兴画局古版样310余套,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重放异彩。
邰立平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门神和各类戏剧故事人物的年画,色彩鲜亮、造型夸张,或彪悍威猛,或喜气祥和。邰立平回忆说:“这些年来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我对此感受很深。我本人就先后应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陕西美术家画廊、上海展览中心、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深圳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地展览展示凤翔木版画作品,还经常应邀去美术院校为学生们讲课,并经常参加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组织的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凤翔木版年画的展示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更让我感到有责任把这一艺术奇葩继承和发扬光大。”
邰立平说,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就要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愿中国首批非遗项目木版年画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让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李卫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只有走进百姓生活,才能不被湮灭和遗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我省特别是西安市开展了“非遗大讲堂”“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领域专家学者等在高校、社区等地广泛宣传非遗,展示非遗魅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批与非遗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应运而生,新颖而又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欢迎。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说,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是陕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有生力量,如何盘活这些资源让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成为寻常百姓新的生活方式,这既是新时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既定任务,也是陕西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课题。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说,无论是传承非遗、保护非遗还是宣传非遗、发展非遗,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非遗。其实非遗就是技艺和文化,只有了解了它的内核才能真正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
据了解,今后我省还将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开发、非遗市集乡集打造等,聚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力量,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共同探索“非遗+”文旅全方位发展模式,共建新时代的非遗文化发展空间,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