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人们熟知的一句古语,也是中国人对尊老敬老美德的认同,正因如此,最近有关老年人因不能上网或不会用智能软件给生活带来困难的社会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有的是用现金交医保被拒,有的是行动不便,却不得不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不少网友表示既为老人揪心,也对相关单位的表现不满。
为人民服务,要靠真正为人民做事的实干。一些单位的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非常醒目,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行动却并不醒目。不过好在事情曝光后,一边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医保,另一边是涉事的银行上门向老人道歉。老人的难题解决了,但要看到,公共服务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技术的便利性,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这实际是一种依赖数字技术的“懒惰”。如果为了支付、结算的便捷,提出拒绝收现金,则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也是缺乏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表现。
诚然,事后道歉或者调查问题根由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背后的深层原因。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这暴露出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短板和漏洞,设计智能软件、应用场景以及考虑服务人群时,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现实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事例,比如,社保卡要人脸识别验证激活,否则会影响一些重要功能的使用,而一些老人无法自行办理,特别是失能卧床的老人,更面临即便有旁人协助也无法完成人脸识别的窘境。
如何对待老年人特殊群体,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我们这个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国家在完善社会治理中必须做出解答的课题。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保障他们遇到“线上服务”困难时,在线下可以保障基本需求,并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质,积极改进传统方式,给他们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智能技术创新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提供更多适应不同需求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做好有效推广,帮助老年人以及其他特殊群体能跟上时代脚步,更充分享受到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
在解决急迫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改进管理措施,在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有较好的举措。比如,在车站、医院等重点区域,留出给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提供健康码老人的特殊通道,做好健康核验的同时,方便他们出行、就医;一些文化、体育场馆,也保留或者恢复人工窗口,为老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等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从应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消费、文体服务、政务服务、智能终端等方面,提出了多项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台账,强化落实。把这些事情办好,才能切实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实做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落到实处。从全面小康迈向实现全面现代化,一个也不能少。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老年人,也是尊重未来。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