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8日,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发起,中省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大V共同参与的“行走三秦大地建设美丽陕西”系列之走进黄河生态调研活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通过环保人物、生态文明示范点、环境治理工程等不同领域,全面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外宣传延安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善治秦者先治水”。黄河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陕西的65%、76%和87%,这一区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对陕西乃至全国十分重要。千百年来,从台骀治汾到大禹治水,从春秋智伯渠到清代汾河“八大堰”,书写了绵延不断的黄河治水文化。
在黄河治理的近几十年间,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圣地延安,通过“生态保护为先、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以‘增绿’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之本,”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域。
深秋时节,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汾川河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沙芦草的倩影,白骨顶鸡、鸳鸯、野鸭等珍禽嬉戏觅食,悠然自得,俨然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山水画。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汾川河的源头区,是黄土高原上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修复和建设中,延安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汾川河流域河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系统工程。现累计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如今的南泥湾开发区林草覆盖率达87%,水质优良、气温适宜、降雨充沛,成为名副其实的“陕北好江南”。
退耕还林是延安保护黄河生态的又一项创举。早在1997年延安市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延安市13个县区,共计累计造林2248.19万亩,以年均百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同时,2261.64万亩天然次生林得到有效保护,2016、2017年,延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5%提高到2019年的53.07%;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增加了35.3%;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716.2平方公里,降低了23%;年入黄河泥沙由2.6亿吨降为0.31亿吨;沙尘天气由27.2次/年减少为2.7次/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38天增加到315天;年平均降雨量达到550毫米左右。
为了使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延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的资金扶持下,新建基本农田379万亩,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2亩以上;为退耕户建能源沼气15万口;把住在交通不便、用水、用电生活条件艰苦山区9400多名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在退耕区发展山地苹果、红枣、核桃、花椒、仁用杏等特色经济林96.5万亩;为8.9万退耕农民进行就业转移技能培训;对190.58万亩达不到造林保存标准的新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促进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如今,延安120多万农民集体告别了“广种薄收难温饱”的历史,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86元,净增9430元。退耕还林不仅实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而且把农民从落后传统繁重的生产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对农民脱贫致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修复生态的同时,延安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淘汰落后产能实行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旅游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围绕“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打造了集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延安经济发展。
据悉,园区目前引进了五家新型企业,涉及石墨烯、闪烁晶体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到资源节约型的转变。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延安还通过油气田钻井废弃物集中处置、天然气工程、系统治水等综合治理模式,使延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多,由2015年的282天增加到2019年的323天,改善程度全国第12位。2020年截至9月6个国考断面4个达标,无劣V类水体。山川大地基调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陕西样本”,也为世界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延安样本”。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2014年对口帮扶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站、蔬菜大棚、发展养猪场、建设沼气池、修建便民桥、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举措,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7年间,丹头村从一个山坡地成片撂荒的小村庄,变成了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50人稳定脱贫的特色产业村。
走进丹头村“创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山地苹果园里果香浓郁,一片丰收景象。帮扶丹头村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驻村工作队按照“阳山果、川道棚、沟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从一开始不到200亩发展到目前3910亩的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园,现已成为丹头村最大的产业。在农民增收方面,驻村工作队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让贫困群众一份土地有了三份收入,即土地流转有了租金、就近务工有了薪金、合作经营有了股金,使农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及合伙人。
除了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吴忠涛将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在丹头村建设运营了全省首个农村危险废物兑换超市。“村民们可以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旧农药瓶、废机油、地膜等有害垃圾送到这里,根据我们墙上的兑换规则兑换毛巾、牙刷、洗衣服等生活用品。”吴忠涛说,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兑换用品有时候还会供不应求。
在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情况下,延安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配电箱成了投篮框,空调管道画成了大树枝杈,农用工具成了农业科普展示物……”走进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神峪川景区的圪崂村,放眼望去,近山树木葳蕤,绿意盎然;远山山雾氤氲,让人仿佛置身水乡江南。
近年来,黄龙县以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发展目标,打造了白马滩镇神峪川景区,在发展旅游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白马滩镇全镇村组向美丽田园式生活迈进。圪崂村依托生态自然优势,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对传统民居进行了统一规划,打造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印象圪崂”诗意田园村庄。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主任杨松峰:“这次我们各个媒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后续还将进行大量的报道。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到我们环境的状况,以及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里边来。后一步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类似这样的采风活动,形成一个全民共治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格局。”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