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旅 | 陕西西安·西安事变纪念馆

  • 信息来源:延云红网
  • 发布日期:2018-12-12
  • 阅读次数:2514
  • 收藏:
  • 分享:

 5c10c12713cab.jpg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

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院内有三幢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及20余间平房。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内容。

杨虎城止园别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占地面积2331m,主体为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有平房10余间。旧址内举办有“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和杨虎城旧居复原陈列。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原张学良公馆。

历史溯源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建馆布局

西安事变旧址主要由五间厅和兵谏亭、黄楼、高桂滋公馆、止园(杨虎城公馆)、西京招待所组成。

五间厅位于华清池内,1936年10月至12月是蒋介石的行辕。五间厅即五间房子,蒋介石住在中间一间,陈设有床、圆桌、沙发和椅子,供中外游人参观。

“兵谏亭”是蒋介石当年藏身之处,经搜山捉住蒋介石后,随即送往西安新城黄楼;黄楼今在陕西省政府大院内,是张,杨二将军设立联合指挥部的绥靖公署所在地。由于当时绥署内部复杂,蒋介石住此不妥,随后便安排蒋住进高桂滋公馆。高桂滋公馆位于今西安市建国路71号,房舍依旧完好。

金家巷一号是张学良公馆,有东,西楼之分,今为建国路69号,紧靠高桂滋公馆。

杨虎城公馆,原名“紫园”,据说为了表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心愿,改名“止园”。杨虎城公馆一部分仍在,坐落于青年路止园饭店西侧,为二层古式建筑,内部陈设有杨虎城的遗物及西安事变部分文件,供人们参观。

西京招待所,位于今解放路和西四路交叉口。招待所为两层楼房,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杨虎城为招待国民党高级大员所建,名为“西京招待所”。现为陕西省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址。

如今杨虎城公馆(止园)、黄楼、张学良公馆(金家巷)、高桂滋公馆,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览与藏品

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 

主题陈列《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内北排平房的东、西两个展室。陈列面积约500平方米,展线全长150余米,整个展览由序厅、尾厅和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民族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第二单元:停止内战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第三单元:发动兵谏 逼蒋抗日;第四单元: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展出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献150多件(组),采用浮雕、场景、模型、影像等多种陈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

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 

专题陈列《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中楼二、三层旧址内。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关东骄子,主政东北;第二单元:国难当头,兵谏救国;第三单元:幽禁岁月,磊落余年。展览以200余张历史照片,配以场景复原、历史影像资料、电子翻书、电子图表等多种陈列表现手法,全面展示张学良的百年风云人生,讴歌了张将军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虎将雄风一世豪——杨虎城生平陈列 

专题陈列《虎将雄风一世豪——杨虎城生平陈列》位于青年路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一、二层旧址内。陈列以杨虎城将军青铜雕像为序厅,共分为反清抗暴 投身革命;主政陕西 兴陕救国;联共抗日 发动兵谏;爱国精神 永垂青史四个单元,展出珍贵历史图片130多张,文物文献30余件,生动再现了杨虎城将军戎马倥偬和爱国爱民的一生。

 责任编辑:何利军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