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振。
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
火光万道迎空舞,霹雳一声动地鸣。
兄弟并肩显身手,痛歼蒋贼王牌军。
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
吟诵开国上将肖华的《长征组歌》,80多年前长征红军将士痛歼国民党军的英勇壮烈场面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在中国革命紧要关头的1936年,一场关乎党和红军安危的战役——山城堡战役在陇东(庆阳)打响。
山城堡战役纪念园耸立的纪念碑
彭德怀亲布口袋阵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陕甘边区广大军民,创建了党领导的西北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在报纸上知悉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消息。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会议,作出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这一历史性决策,奠定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使作为陕甘宁边区西南大门的陇东,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后,中央红军正式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与东北军、西北军等部的接触、沟通、交流和团结。经过不懈努力,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将领与红军取得共识、形成默契,为陕甘苏区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蒋介石不甘心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失败,调集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力的精锐部队260个团疯狂反扑。以第三十七军(毛炳文)、第三军(王均)为两路,由会宁向靖远方向分进合击;以嫡系胡宗南的第一军为主力一路,由静宁向海原方向进击;以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何柱国部及其骑兵师为一路,由隆德向黑城镇方向推进,企图将红军“围剿”于甘肃、宁夏交界地区。
为粉碎国民党的企图,红军计划实施宁夏战役,集中三方面军主力向北发展,巩固扩大根据地。随着局势的变化,静会、宁夏战役计划相继落空,中央军委决定放弃豫旺以西地区,向陕甘苏区收缩。国民党军则从静宁、会宁追击到陕甘苏区,肆意围堵红军部队。
当时,红军所在的陕甘宁交界处,是黄土高原非常贫瘠的地区,人口稀少,物资匮乏。数万红军云集此地,不仅难以补充兵员、筹集粮草,且作战空间十分有限。加之红军部队因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没有休整,疲惫不堪。如果这次被国民党得逞,红军可能会被迫离开陕甘苏区,再次进行战略转移。内外交困间,红军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只有痛击国民党军,方能确保陕甘苏区的安全。
当时两军态势是:胡宗南的第一军已经向豫旺扑来,第三十七军还在黄河东岸,第三军占领同心县城后行动迟缓,基本上就地观望,东北军在张学良授意下驻军庆阳、驿马镇一带“备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对东北军,继续保持对峙,维持默契;对毛炳文、王均部进行牵制,实施打击;对国民党主力胡宗南部,则以“逐次转移,诱敌深入”之法,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
11月18日,在充分分析敌情和考察当时作战的地理条件后,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联名签发了《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决定在陇东地区的环县山城堡一带击溃国民党部队。当晚,周恩来、林育英来到环县河连湾,与朱德、彭德怀等共同研究作战方案。
11月19日,彭德怀赴山城堡勘察地形。这里沟壑纵横,川塬交错,地形复杂,便于红军设埋伏。山城堡住户很少,山涧却有一湾清澈的泉水,是当地唯一可饮用的自然水源。彭德怀判断国民党王牌军——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必先占领此水源,便决定在此布下口袋,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陈列的展品(山城堡纪念馆供图)
国民党第七十八师战报中说“此战损失惨重,混乱不堪……损失三分之二以上”
山城堡,坐落在环县城北百余里的山城梁上,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沟壑区,海拔1600多米。这里沟涧辐辏,梁峁起伏,北控羌胡,南辖关陕,历来为兵家要塞。明成化年间,戍边名将马文升为防止落荒而逃的元朝后裔瓦剌部卷土重来,在这里构筑了一座城堡,曰“山城堡”,以此梁为依托,构成了一个防御屏障,一直保存至今。山城堡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山沟里的水又苦又涩,唯一的自然可饮用泉水取水极不方便,当地老百姓实际上靠窖水生活。1978年出版的连环画《夜战山城堡》这样描述:“陇东高原喝水非常困难,山城堡地下水多数都是苦水,每户农民家里至少要用三口地窖来储水。”
11月20日,胡宗南部左路第一旅进占红井子,第九十七师跟进到大水坑;中路第四十三师向保牛堡前进;右路第七十八师进占山城堡、小台子、风台堡等地,并派出三个连沿山城堡至洪德城大道向南侦察,遭红军伏击后,残余部队逃回山城堡,进入红军部队包围圈。
11月21日傍晚,在彭德怀统一指挥下,红一军团作为主攻,从南面向山城堡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一个旅发起总攻。七十八师是胡宗南按照德国的战术条令进行严格训练的,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白天红军跟这个师打,难以占据优势,可是夜间作战,面对擅长夜战的红军,七十八师便乱了阵脚。
夜间战斗显示了红军优势,黑暗之中分不清敌我。为了防止误伤,红军当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胳膊上缠一条白毛巾、规定哨音口令。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办法,是用手摸,摸什么呢?就是摸国民党军队军帽上的帽徽。因为国民党的军帽上都有一枚12个棱角的军徽,俗称“圆巴巴”,叫“青面獠牙”。红军如果摸到这个帽徽“圆巴巴”,就用刀砍、用手榴弹砸。身处“口袋”中的国民党军很快被打乱阵脚了。
在激烈战斗中,红五团团长曾国华和政委陈雄带领两个连队,分头从两侧迂回到国民党部队后面进行突袭。部队在浓烈烟雾中往上猛冲的时候,突然受到国民党军设在山下一座碉堡的火力阻击,转眼间十几名战士倒下了。关键时刻,陈雄喊了声:“卧倒!”便从身旁一个战士手里抓起一束手榴弹,冲向碉堡,将手榴弹塞进了敌堡的射孔,炸毁了碉堡,战士们冲上去了,陈雄却再也没有站起来。
经过一昼夜激战,国民党第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全部被歼灭。同时,向盐池方向进攻的国民党军被红二十八军击溃。国民党军在红军沉重的打击下,向西撤退,整个进攻被粉碎。11月22日上午,山城堡战役胜利结束。
1936年,左权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他回忆说:“最有趣味的,是在我们一担一担地把枪支、子弹、手榴弹往回挑的时候,那些打散了的国民党士兵,却跟着跑来了许多,他们向我们要饭吃,他们不但很饿,而且有病。原来是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便全跑光了。没有房子住,找不到粮食,每天只能煮一杯或两杯没有去皮的麦稞,连水也找不到。这一带的水本来就很少,而且大半是苦水。老百姓埋在地下的好水,他们是没有办法得到。而我们呢,当然是另一样,不然我们就不会战无不胜了。”
环县山城乡今貌(资料图)
捐粮、送鞋、找水……环县百姓倾其所有,给予红军最大支持,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才使我军获得了一次次作战的胜利。”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胜利的保障,谁赢得了群众,谁就赢得了战争。
风记得,黄土记得,环县的百姓记得。
在山城堡战役陈列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展着一些当年国民党军的帽徽,这些正是纪念园开园时,山城堡村村民樊秀英捐赠的。
据樊秀英老人回忆:“这些帽徽是我丈夫当年在战场上捡来的。”老人的儿子郭贤斌说:“父亲在世时,经常讲起当年那场战役。”
红军长征经过环县的时间虽短,但播撒了红色火种,传播了革命道理,成为环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精神动力。
“宁给半碗油,不给半碗水”是山城堡流传的一句老话,可就是这么珍贵的甜水,当年红军驻扎在山城堡时,正是当地百姓领着红军找到了井水。山城堡战役期间,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组织曹拴娃等支前队员,将井里的水运往前线,解决士兵饮水困难,曹拴娃在运转送水中英勇牺牲。相反,国民党军队来了,百姓们就把这口井藏起来,国民党军只能喝沟里的苦咸水,一喝就拉肚子,战斗力一下子就削弱了。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红军井”。
山城堡村支书冯世志说,这口井以前叫李井子,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井。他们小时候,每天都来这里取水,后来这口井才“休息”了。透过高高的水泥保护台,俯身细看,井里清水依旧。当年,红军在这里排队取水喝,热闹不已;如今,“红军井”就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守望着。
冯世志说,烈士名单中有一位普通的村民梁天举,虽然他的大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他英勇献身的故事大家都记得。他是山城乡八里铺村村民,山城堡战役中,主动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不久后加入了红军,1946年在延长金坡湾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这一仗打不了那么好。”国防大学教授卢勇说,“除了战场上浴血拼杀的指战员,环县当地的人民群众也为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山城堡战役打响之前,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群众,给红军筹集了一个月的粮食,还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支援红军部队。红军进入山城堡地区以后,老百姓就纷纷腾出自己的窑洞,让出自己的水窖,帮助红军解决食宿问题。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又积极配合红军打扫战场,抬运、护理伤员。相反,国民党胡宗南军队所到之处,人民群众封压水窖、藏匿粮食、转移牲畜,让国民党军寸步难行。”
据统计:山城堡战役中,环县、曲子、固北3县派出向导1200多人,筹粮33000石。有6000多人参军参战,470多人英勇牺牲。
“这个胜利的战斗是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次三个方面军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也是长征中参战红军将领最多的一次战役。
资料显示,开国十大元帅中,有5位参加了山城堡战役,他们是朱德、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刘伯承。开国十位大将中,有4位参加了山城堡战役,他们是徐海东、陈赓、黄克诚、肖劲光。前三位当时都是一线指挥员,肖劲光时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也为此次战役做了大量工作。开国57位上将中,有30位直接和间接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杨得志、肖克、肖华、李天佑、杨勇、宋时轮、宋任穷、王震、韩先楚、邓华、陈再道、陈锡联、王宏坤等回忆录中都提到了山城堡战役。开国177位中将中,三分之一参与了山城堡战役。张震、王近山是其代表。开国1360位少将,约200人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如魏红亮、邓克明等。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打的第一个歼灭战,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次战役,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迫使追堵红军的敌军全线后退,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为红军赢得休息和重组力量的时间,使根据地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生产备战。同时,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参与指挥过山城堡战役的聂荣臻在《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中说:“它是我军在历史伟大转折中的一个重要战斗”“这个胜利的战斗是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在山城堡战役胜利后仅20天,1936年12月12日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国内革命战争。正如彭德怀所说:“此役虽小,却是促成西安‘双十二事变’的一个因素”。
今天,位于环县山城乡的山城堡战役纪念碑巍然矗立。纪念碑高28米,由代表一、二、四方面军联合作战三个碑体组成。汉白玉浮雕装饰庄重肃穆,展示了山城堡战役前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让这场彪炳千秋的战役,永远被后人瞻仰和铭记。
1963年,山城堡战役遗址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山城堡战役纪念园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主要景点有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德胜楼(陈展厅)等。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无数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丰功伟绩已然化作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后来人的心中。
山城堡战役是军民团结谱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华章,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筑的不朽丰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80多年来,虽历经风雨,但英雄的背影从未因时间流逝变得黯淡,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编辑 吕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