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坚持党建引领 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日期:2020-06-30 09:48:59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郝国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指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巩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相关部署落实到位,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建立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宣传引领等全面引领机制,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组织带动。建好用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用好街道“大工委”及联席会议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制度,健全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驾马车”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

保障和增强基层社区自治活力。在政策层面,要继续为基层“减负”,清理社区机构和牌子,精简会议和台账,实行“准入”制度,制定和明确“赋权”清单和责任清单。在体制层面,通过做大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回收社区的行政职能,分离行政事务和自治事务。理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权关系。在机制层面,鼓励各种创新探索,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例如,推进和完善“公益创投项目工程”;推行社区“微治理”;推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社区带动工程;组建名人能人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小区业主委员会自治;加强居民治理能力教育和培训,引导居民通过正确渠道表达诉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形成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日常参与机制,完善居民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制度。

完善和创新共建共治平台和方式。完善“三联共建”平台。在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协商平台和建立协商机制。如建立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社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等,参与的主体范围也不尽相同,但都包括社区居委会一体化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有的还包含了众多的居民活动团队。全面推进“双报到”制度、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制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界定社区工作者范围和配备标准,明确其选任和招聘条件,规范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管理和考核方式,拓展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建设。2020年4月1日,武汉市在原来试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着力构建进出有通道、履职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激励有机制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

全面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社区治理要与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这些现代技术相结合,必须全面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以提供贴近居民服务为基础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搭建为居民提供辖区内办事指南、公共设施查询、业主群交流以及线上投票、社区干部联系、辖区党员咨询、便民服务和重要通知公告等服务的平台。要像用微信、抖音一样普及“社区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事务实现一个APP办理、一个场景办理,为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开辟更广阔空间。从诸多APP的多头管理向“社区云”转变。整合加强“网格+网络”的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智慧化、立体化、平台化。运用“社区云”、大数据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繁重的统计、报表、表格、排查、通知中解脱出来,并有效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数据遗漏等。加快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引领的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驱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为关系优化再造,促进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比如,充分发挥数据互联互通优势,实现服务问题跨级或联合解决。比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利用智慧社区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优势,实现医疗资源、志愿服务队伍和流动人员信息的数据共享,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

以服务为中心建设“和谐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基本民生、法律维权、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防灾减灾等方面服务。尤其要加强专业化服务。即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中的社区干部要以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低保对象、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夯实幸福生活的“邻里工程”,逐步破解城市的“陌生人社会”难题。以业委会为载体,关注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拉近“陌生人”之间的感情,让“陌邻”变成“睦邻”,促进楼上楼下、街坊邻居“一家亲”。

加强全面保障措施。加强对社区治理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做强街镇,明确街道职能定位,优化街道机构设置,让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有关法律制度出台。解决城乡社区治理主体错位、权责边界不清晰、社区工作者活力不足、服务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社区人财物的保障。比如,推动优秀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选拔优秀机关干部到社区脱产挂职“第一书记”,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和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和经费保障。

(编辑:白雪)